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皓然 《桂海论丛》2004,20(2):67-69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现代行政管理的思想的相应的萌芽形式及其基本价值观念,如德政的思想,任人唯贤的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正人先正己的思想,以义驭利的思想等。学习借鉴这些思想,有利于行政管理的研究吸收古代行政管理思想的精华,推动行政管理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彭龙富 《传承》2014,(6):90-91
《论语》中所倡导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德才观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倡导德政,要求领导者自身清正廉明,常怀仁慈之心。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以德正己、以才立身对我们今天领导干部从严律己以及打造优秀团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春燕 《湖湘论坛》2004,17(4):48-49
《论语》鲜明地体出了孔子的言语观 ,而后学对此论及颇少。本文从言语内容、言辞表达和言语态度诸方面对孔子的言语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他主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交友等问题,《论语》所载有关语录从不同层面作了精辟阐述。从指导当代人处世交友以培德益智的角度观之,孔子的这些论述。无疑仍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反映出的社会伦理变革有:等级制度被打破,人们突破了生活中的诸多条条框框;伦理观念由“务虚”转向“务实”。人们开始重“功绩”,轻“祖荫”,礼仪形式由“繁”化“简“,人们的观念由维护“礼仪”转向维护个人利益等。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8,(2):104-105
最近两年有一种说法,叫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其最早的发端是0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重写中国哲学史学术讨论会”,这个讨论会的副标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有些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国哲学是无概念化、无规定性、无确定性的幼稚、浅薄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不是自足的系统,不是自行规定的理论体系。五四以来我们研究中国哲学,都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分析、剪裁和归类中国哲学。所以中国哲学是不合法的,不管你是搞中哲还是西哲,其实都是在搞西哲,所谓的“中国哲学”其实是“西方哲学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高度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不仅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还从敬、让、忠、恕、孝、信等多个角度对君子的言行做了符合"中道"的具体规定。不仅如此,"礼"还通过发自内心的真情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祭祀的方式提起人们诚敬的道德情感,从而对古代宗法社会的安定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的学术观点看,《论语》是一本中国文化经典,是以伦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语》充满丰富的中国文化智慧,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献学、卫生学等各自学科的观点看,它都堪称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但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考量《论语,》它从若干方面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人类在古代社会极具智慧的政治理念,因此,它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东方的古代政治学经典《论语》恰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9.
"亦"字句是一种类同相似性句式。句法不同,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别,由此对意义生成产生了影响。表层语义相似蕴含深层语义的相异;句法相似的有界和无界造就了"亦"字句语义蕴含量值的大小不同;肯定和否定的句法形式包含不确定的语用形态。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什么?是员工体面地劳动,是工人有尊严地生活,是人企和谐地发展。传化集团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国500强现代企业集团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传化坚持一个中心、六大基点,以企业员工为中心,以严格依法管理、增进福利待遇、促进员工成长、发展企业文化、促进制度创新、加强党群建设为六大基点,近五年,员工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集团利润增长率,职业发展的双通道和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个人发展;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和权益维护机制解决了后顾之忧;企业的家文化增强了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稳定了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传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2,(11):42-45
《论语》的德治思想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其基本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构建其基本单元、通过道德教育发挥其调适功能、通过制度伦理维系其有效运行,展现出较为系统的“为政以德”模式,标志着儒家传统伦理政治构想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12.
顾迁 《求索》2011,(4):194-196
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是清儒诠释《论语》的名著,但学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实际上二书诠释经义的方法不同,《后案》汉宋兼采,且有礼学化倾向,《正义》则是纯汉学,侧重章句训诂。《正义》采辑古说虽较《后案》广博,但忽视义理建构,以致于训诂亦多失误。黄式三作为史学家,阐释方式更加灵活,发挥义理也更精彩,《后案》较《正义》杂入更多史家的议论。在体例上,《正义》本当以疏解《集解》为首务,但太多篇幅却用于郑玄《论语》义的解释,因为郑义的残缺,所申又不尽当。《后案》以"礼意"建构《论语》义理体系,于郑玄经学思想往往能偶合,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延续郑玄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王天民  韩冬雪 《前沿》2014,(23):199-201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派系儒学的奠基性和主导性文献,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观念。《论语》中所包涵的丰富的天命思想为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宝贵的资源,其中所透溢出的心灵、神灵、天命三位一体的神灵存在论,各有专属、各施其用的神灵功用论,超常人格或超常时刻的通灵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神灵观念和信仰意识。因此,立足《论语》天命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灵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红杰 《长白学刊》2007,(4):135-137
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干调整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建设和谐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外先进文化,创新社会道德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朱力 《求索》2012,(11):118-119,106
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系词。本文在考察《论语》中是为惟(维)非的全部用例后,指出是为惟(维)非在上古已演变出系词的用法,推翻了上古汉语判断句不含系词的结论。这对古汉语句法研究尤其是判断句句式的发展演变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胜梅  陈延斌 《求索》2013,(1):72-75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国家思想,它强调"有道之邦"应"法天"、"承政",依赖与其相适应的礼法维持秩序,通过税赋的合理征收和使用来保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通过足兵、教民和慎战保障其不受侵犯,通过教育使民明孝悌以效国家。《论语》国家观有着鲜明的特色,它既是一种家族国家观,也是一种情感型国家观。  相似文献   

17.
门外,滚滚红尘涌动着顶级繁华; 门内,一卷《论语》,半杯清茶, 偷得浮生半日闲。此种情境,在商业化的时世,能有多少人出入这门里门外而游刃自如? 别的人不知道,至少谭少龙(化名)的生活和工作是正朝着这个目标方向努力前进。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主每日被下属的请示、汇报而困扰时,谭少龙正舒舒服服地坐办公室里晒着太阳,喝着正宗福建铁观音,坐在大幅的唐吴道子绘孔子画像的摹品前,和记者侃侃而谈中国儒家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站在窗前,可以望见岳麓书院的门匾。“我在湖南大学上的学,现在又在湖大附近办公司。湖大的前身岳麓书院,从北宋创办到现在,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一直是儒学重镇,儒学,是中国式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项菊 《理论月刊》2003,(6):98-100
中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作为儒家之经典,其含蕴是相当丰富的.<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先秦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观,"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者,"君子"乃上乘人格,被孔子视为达圣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9.
杨燃 《广东民政》2011,(3):29-30
中国社会变迁和转型时期,大量农民必然从农村和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从而产生所谓的“农民工”现象。我国的“农民工”,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的民营企业。因此,构建民营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缓和社会矛盾,化解就业难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2019,(5)
《论语》的一些内容看上去很平常,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也一直被学者所忽略,需要进行拾遗补缺式地再发掘。在政治哲学语境下审视孔子重亲情、重教育、重德性、明义利等理念,有助深入理解其整体思想。对《论语》作学科化研读、学理性整理,将其一直被忽视的思想火花融入现代学术体系,更准确而系统地把握全书主旨要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提炼其中有关政治哲学理论元素,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