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践说”在中国美学界是一个很重要的流派。由于这一流派主要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早期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所以他们在创立美学理论体系时,虽有不少可资借鉴的东西,但也确有许多无法克服的难点。本文提出三点质疑,向美学界求教。 一、整个自然界都“人化”了吗? “社会实践说”认为:“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唯一的自然形式。“无论哪一种美,都必须有感性的自然形式。一个没有形式(形象)的美那不是美。这种形式就正是人化的自然”。(引自《美学》第三期第17页)我认为,这种把“人化自然”看成是美的唯一的“感性的自然形式”的观点,将会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因为,人们会问:如果“人化的自然”是美的唯一的感性自然形式,那么,非人化的自然界有没有美呢?要说它没有美吧,那是明显的不合实际。古今中外很多美学家都承认“非人化的自然界”有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也曾把实践性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对什么是实践的表述有许多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即认为实践是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对实践含义的这个简明概括,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既把人类的两大活动区别开来,又把人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行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一、两个文明协调与发展的相对性及绝对性社会的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对一定时期人类社会所达到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和物质生活状况的统称。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直接产物,它充分显示着人类在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理解人类活动的内容?教材说:“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这里说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为了能够集中说明问题,以下所说“世界”着重是指客观世界。怎样来概括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学习与思考中,认为把人类的活动概括为以下四种是合适的。第一,实践即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所从事的社会性的、能动的活动,最基本的就是改…  相似文献   

7.
关于“实践”定义的重新思考霍福广“实践”定义集中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本质的认识,是对这一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不同时代的人们或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对“卖践”定义的表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和他们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质的...  相似文献   

8.
一、解好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特点是,在若干题肢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其余均为错误题肢。一般题干与题肢是对等关系,题干与题肢的连结语多为“是”、“指”等。多数情况下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认识能力,有时也考查理解能力。例如:生产力是A、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B、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C、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能力D、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评析:此题B项正确,A项和C项是干扰题肢。这里不单纯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也考查理解的层次。生产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它不包括改造人类社会,因此A项不能入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物质概念的新探索出现不少成果。有的偏重于本体论方面,有的偏重于认识论方面。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历史观来统一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的,因此对物质概念的考察也应当从历史观的高度出发,特别要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笔者在《实践唯物主义:自然概念与本体论的一个考察》一文中说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物质”是人之存在的“本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9,22(4):43-47
存在论承诺是马克思人学不可或缺的意义维度。但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思想,学术界众说纷纭。根据我的解读,马克思是将“人的感性生存活动”、“感性生活”确立为人之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基础就是“感性生活本体论”。那么,“物质”何以不能成为人之存在的本体呢?从理论上说,人的“感性对象”≠“感性活动”;从现实来看,人的“直观形式”≠“人本身”;从本质上说,人的“存在”≠“物质”。因此,“物质”作为人之存在的“本体”不能成立,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不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三观”的解读是脱离人的具体的感性活动的。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先意味着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打破自身的界限,不断地将人的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实现为自然的历史过程。其价值观的核心是共产主义,也即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获得充分的实现;表现在人生观方面,就是创造性地为他人活着,为每个人实现其生命价值创造条件而活着,才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在精神的范围内实现了人的“类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第一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从主体出发”的改变物质对象的客观性创造活动,它既不能异变夸大为主观意志论,也不可消极弱化为机械的物质实体自运转,社会实践只能是人类主体通过历史的构序创化活动负载和编制物质及其运动的能动的客观总体过程。为此,我们说历史地构序创造性是实践的本质。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社会实践的现实运转并不时刻处于新质的创化之中,人类社会生活的常规发生也并非始终呈现跃迁式的跳变状态,实际  相似文献   

13.
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正确理解物质范畴对于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首要的和重要的。随着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深入,有人提出了实践是物质的观点。例如,在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陈先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就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6  相似文献   

14.
一讲解物质概念的一般方法,是从大量感性材料入手,师生共同讨论,边讲边议,在抽象和概括上狠下功夫,最后找出感性材料——各类物质现象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给出物质概念的定义。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各类物质现象的“共同特性”有很多——如“它们都存在着”、“它们都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它们都是发展变化的”等等——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共同特性”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而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要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就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外部对象,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解决“是如此”的问题。“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规定性(2)。”①“要求”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外部世界“应如此”的愿望;“外部现实性”是主体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因此改造世界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应如此”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物质活动,以创造出具有符合人的需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在主体的观念形态内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观念形态中的“是如此”如何转变为“应如此”;第二,理论具有的普遍性、间接性和抽象性如何与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直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认为,“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或社会的精神文明,分别由人对自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成果,即精神生产(指人类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活动)和精神生活(指人们为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科学、政治、法律、道德、艺术、体育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社交活动等)的成果。人类产生以来,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且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当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时候,人类的精神生产也就开始了。随着人类同自然斗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     
《今日浙江》2010,(12):57-57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总之,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活动比其他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改造世界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改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改造世界才能更深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改造世界,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和片面上,而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向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务实”,即创造价值。所以,人的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真理是客观事物及…  相似文献   

20.
常云 《前沿》1997,(10)
一、心理语言学的产生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借助于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人还借助于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的心理本质不同于动物的心理,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语言。而且,人类特有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是和人脑的语言功能分不开的。语言是如此重要,自然引起了人们研究语言的兴趣,但当人们一旦深入其中,不仅大吃一惊:“语言是如此复杂,人们的言语活动更是复杂无比。”①大多数中国人能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但是恐怕没有几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能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