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也创造了一切的社会关系,并实现着一切社会规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总体性活动,是多种矛盾的集结点,而由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一个由多重矛盾关系形成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是一个全面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力 《传承》2010,(30):38-39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世界和自在世界的一个媒介,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来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使之变为客体。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哲学教学中使用频率颇高,但含义又十分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先哲们对此范畴的界定以及现代科学的启示,对客观性范畴做了如下理解: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客体亦不等同于“客观性”;“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之中;“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小兰 《北京观察》2006,(12):16-17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此次科技大会很重要的一个亮点.这一论述的提出,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意义非常重大.但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上,我认为还存在很多误区,有些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7.
8.
伍新林 《求索》2008,(12):106-107
科学发展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深刻蕴涵着发展观与发展哲学、发展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哲学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相融互动。应该在发展哲学与发展实践的内在统一中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在已被确认的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筹划安排、实施操作及结果检验活动,是对既定方针、任务、目标的贯彻落实.其合理性在于它是在融汇了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心理的乃至群众愿望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制订的.它本来是经过了实践检验,事实验证而可行的指导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罕见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却出现了不少违背科学观念和方针的偏差.找到这些偏差的发生、形成原因,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对我们不断提高工作成效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予以高度评价,其涵义十分深刻.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向,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开端,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则是在20世纪初.非理性主义的形成及其张显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才能正确认识人性.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三部曲"中讨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吉登斯高度评价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范畴对于当代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实践辩证特性的思想为吉登斯提出"结构二重性"原理、创立"结构化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原理实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社会学"复述",对于这种理解与"复述"的贡献与局限,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将交往实践理念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全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变革、发展的哲学基础的积极反思,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时代精神、发挥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多极主体互动中个性发展需要,是谋求教育主体在理解共生基础上普遍交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0,(12):86-87
陈宇宙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人们对:定化创新的追求,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对生存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文化创新不能摆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当人们仅仅从生产方式上去把握人类的文化创新时,只是把握了它的基本经络。文化创新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政治、人种、环境、制度、宗教、哲学、风俗、语言、文艺等。它们并不能完全由生产方式所涵盖,而是由生存方式所涵盖的。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世界关系理论是实践基础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实践基础论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基础论的最终实践指向是为了解放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松  肖玉元 《传承》2009,(24):38-39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世界关系理论是实践基础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实践基础论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基础论的最终实践指向是为了解放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晓兵 《前沿》2023,(6):14-22
“美好生活”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是关键词之一,不同文化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其内涵也有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包含着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期许,并经由此认识世界、期许世界。不同的观念理解会导向不同的实践内容,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念在实践中的作用原理是理解观念内涵的前提。现代性支配下,观念介入实践并产生影响的方式较之传统社会明显不同。在民族国家为基本格局的时代,核心观念的自觉自主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基于此,廓清“美好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对其介入实践的运行原理的反思和前提批判,是形成观念的主体自觉的基础,对“美好生活”的全面理解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锤炼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活观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生活观的超越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在新时代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