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家 《今日广西》2013,(6):63-63
诅咒是一种迷信,并没有科学根据。但很多人还是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历史上,也有很多出身不凡的宝物总是带给主人灾难和厄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那些尘封在岁月的诅咒,见证它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
这是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又一场罕见的自然灾难,整个中国都在与死神争分夺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页历史将会是用眼泪写成的,但记录下的,将是中华民族面对惊天大灾的坚韧和勇敢。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脚下所在的这座城市,古都北京,从公元1264年开始营建的元大都城,到现在美丽的国际城市。她见证了帝国的崛起和王朝的没落;她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她见证了当年睡狮的觉醒和今天巨龙的腾飞,她见证了共和国每一步的成长,这就是北京,她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历史和文化。文化是历史的年轮,是城市的名片,是民族的形象,是一方水土子子孙孙传承不息的血脉和灵魂。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4,(9):6-51
很多中国人会铭记这一刻: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一场6.5级的强烈地震不期而降,震源深度仅12千米,极震区烈度高达9度。这场自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给云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让世界见证了什么是灾难面前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后土祠,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一部人类文化史,她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起始和兴衰,是北京天地坛的渊源,她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全世界华人所共认之。———题记  相似文献   

6.
高英 《前进论坛》2008,(8):41-41
当汶川特大地震突袭而来的时候,农工党江油总支主委、江油市中医院院长郭桂萍正在成都陪伴做手术前检查的女儿。身在异地的她,在触及灾难、听到灾难的那一瞬间,放下了心爱的女儿。立刻启程踏上回江油的路。心急如焚的她终于回到医院,没有作一刻的休息,她立即来到临时搭建的病区看望住院病员,看到病员安然地躺在病床上,才放心地舒了一口气。接着又到医务人员中间询问安全情况,得知全部撤出的肯定答案后,  相似文献   

7.
蒋燕 《当代广西》2008,(5):24-25
2008年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来得让人始料不及。可在灾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我们选择了团结抗战,选择了奋起自救,选择了在困难面前一起携手,共同抗灾救灾,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一种伟大力量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自"5·12"灾难发生的那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这座以盛产五醍浆酒享誉大江南北的历史名镇,也曾经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沧桑与荣耀,67年前的一场著名战斗——“王桥战斗”更让她与先烈的英名一起不朽。  相似文献   

10.
电影简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革"或反右时期的受难者、幸存者开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写回忆录,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自己"文革"时期所犯过失的忏悔和反思。这些作品的书写者常常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灾难的承受者,不同程度上也是别人灾难的制造者,因此他们的见证也是对自己过失的见证。这是特殊意义上的"见证文学":见证自己的污点言行,以便重获做人的尊严。卢弘在《我的一件亏心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英,一个上世纪40年代初就参加了抗日的杰出女性,因向领导如实地交待自己被国民党俘虏的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与灾难抗争的民众,还是在第一时间奔向灾区的党和政府领导人,抑或是自觉自愿投入救灾的救援人员,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该礼赞的太多。今天,我们想致以敬意的。是灾难中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3.
曹琪 《今日上海》2008,(1):10-12
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随着这条横贯上海东西向的古老河流日渐“清活”,也开始了人们对于她的另一番畅想。历史毋须重演,却亟待传承。苏州河作为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她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承载了上海工业发展一百多年来的荣辱变迁,她是近现代上海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也是展现上海城市和经济发展百年巨变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喻尘 《创造》2008,(12):64-64
她择善固执,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她只是一位医生,却要疗治社会的重病。她大爱至诚,决不妥协。她以老迈之躯,立于谎言与欺骗的洪流。揭开中国艾滋病肆虐的内幕,令遮蔽和欺瞒者发抖。对诚实有信仰,对真相存执着,她以一人孤微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走向。她对历史说出真相,也为时代留下精神。  相似文献   

15.
蒋能 《当代广西》2009,(19):5-5
60年风雨历程,一次次辉煌见证。站在今天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过往,总有些东西让人记忆、令人难忘;眺望未来,也总有些东西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前行!这些东西,就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发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莫署  江波 《人民公安》2011,(8):46-47
两张照片背后,是中英街的历史记忆和变迁。而中英街的变迁折射了历史的巨变,见证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见证了香港人心的回归,见证了粤港两地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17.
马塞  洪丰 《公民导刊》2008,(7):14-17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尽到了各自的公民义务;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松散的中国人群,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并因这种团结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赢弱无力的民间组织,展现出有效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并以此证明这些民间组织是健康、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灾难始终如影随形。灾难与人,人与灾难,是人类永恒关注的话题。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我们见证了中国的变化,政府的进步,公民社会的成长,以人为本思想的生根,新的民族气质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纺织女工,她18岁就参加了企业工人自发反对日伪残酷统治的抗争,并发挥积极作用;她与母亲一起掩护党组织开展地下斗争,其事迹被写入《海河儿女》话剧本;她参加第一次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大会,给朱德总司令献词、献旗;并代表妇女界到南苑机场迎接毛主席和党中央进驻北京,见证历史重大事件;她参加全国首届政治协商会议,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共商国是,登上天安门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就是天津仍健在的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候补代表——翟淑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2,(5):1-1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风险共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渗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践中,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