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本”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所宣扬的"重民"、"安民"、"保民"主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稳定,但从"民本"的语义源流、"民本"的思想特质、"民本"的终极功能、"民本"的根本性质上予以考察,可知"民本"实际上是"君本"、"官本"的衍生物,依附并服务于专制皇权,与"民主"无涉。  相似文献   

2.
彭德怀“民本”思想初探许敬龙,何建华彭德怀同志是位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党我军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他一生倾注着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坚定地实践着护苍生、拯藜庶的"民本"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当我们揆诸...  相似文献   

3.
就精神蕴涵而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当中的"民本思想"里确实有着某种程度的"契约"意义。首先,民本思想隐含着"民众是天下主人"、"君主权力来自民众的授予"的意义。其次,民本思想隐含着君民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否信守"民本"是中国古代评价一切王朝及其君主的最高法则。再次,民本思想隐含着相关的惩罚机制:君主如果不履行君民之间的"契约",就会因失信天下而被民众抛弃。因为畏惧民众的实际力量能够将其"易位",君主亦不得不收敛锋芒、慎用手中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皇权制度确立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兴盛于隋唐,衰落于明清。随着皇权的确立,一方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特别是皇帝独揽大权。"贞观之治"兴起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考察这一时期皇权的制约因素,对于了解我国封建社会,进而了解东方集权政治文化,具有典型意义。唐初制约皇权的社会条件"贞观之治"兴起于"统一衰宇,甲兵强锐,......风行万里,威动殊俗"的强隋之后,当时经过连年战乱,山河残破,民生凋零,人心不振。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政治上李唐江山未稳。"贞观之治"之初,李氏家族虽然获…  相似文献   

5.
闵俏禹 《湖湘论坛》2004,17(4):14-14
我们党领导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为此,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一、权力来自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要的是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来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我国的宪法也开宗明义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相似文献   

6.
吴白丁 《创造》2007,(4):134-134
大概是由于地缘的便利,就云南人来说,这几年,无论公费自费,到越南游历过一趟的人甚多. 去了,回来后,大约又有泾渭分明的评点.诸如对于越南大小城市里政府办公楼宇的简朴矮小,就有迥然不同的感慨:"怎么政府办公楼建得这样简单寒碜,太影响形象了"--这更可能是作为咱们政府官员的访客略带些揶揄的看法;"我们天天在叫要建设'小政府',越南人倒做到了前头,政府楼这么简朴,老百姓的负担一定不会太重"--这大概是作为一般老百姓的游客的观感.  相似文献   

7.
韩超 《现代领导》2004,(6):31-3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一是民为邦本。《尚书》中日:“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本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民本意识”在新时期的升华。只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牢牢坚持“民本意识”,永远不停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推进党的事业,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民本"都是以民众利益的维护为目的,但是二者的内涵不同,目标与功能不同.从历史上看,民本思想所起的进步作用有限,它只是王朝统治的安全阀和缓冲器,但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中较有利于民的思想,民本思想的泛化可以作为民主化的第一步,即人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凯 《传承》2008,(6):80-81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唐太宗对官员的合理选任,为唐王朝成就"贞观之治"提供了人事保障。研究"贞观之治"下官员的选任,吸取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当代正确地选人、用人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要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某些与民主思想相似的人文关怀和某些类似于现代政治文明的公平与平等的要素,对现代民主是有助益的。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不等于现代的民主思想。因此,有必要对二者作一番探讨和比较,以有利于今天社会主义民主的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2.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封建史上少有的“盛世”,历来备受称道。有关的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但笔者觉得,重新考察一下贞观之治的形成缘由,学学唐太宗君臣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居安思危思想是形成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居安思危思想根源于唐太宗君臣面对隋王朝廷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深怀戒惧,惟恐重蹈覆辙。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太宗君臣间达成了共识,并对整个贞观一朝的施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从谏如流。唐太宗在总结了“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①的教训后,…  相似文献   

13.
对 于客观世界事物的认识 ,中国和西方古代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人重人文关怀 ,以物喻理 ,关注社会 ,具有亲民、爱民、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西方人重科学理性 ,直接观察考究 ,逻辑推理 ,注意揭示自然规律。对于水这个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的物质的认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来说缺少科学精神而富有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映。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面对奔腾的江流 ,见每次进入河里边时的情况不一样 ,感悟出世界变化的永恒 ,他的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闪耀出辩证思维的智慧灵光 ,进而推论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都难逃“执政周期律”的支配,促使中国先哲们,包括一些“明君贤相”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沉思,催生和发育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研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于深化“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研究,对于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大特征。然而,在这唯君主意志是尊的独裁社会中,民本思想却源远流长,绵亘不绝。“民为邦本”——不独为思想家的精神肴馔,上至帝王将相,下逮百姓庶民,甚乃打家劫舍的“草寇”,“犯上作乱”的叛逆,倡言鼓噪者有之,履行实践者亦有之。专制与民本绞扭着,滚动着,伴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同时又竭力阐扬民本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君主专制,民为邦本,这两种貌似对立的东西何以长期并存和共容?其并存和共容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又是如何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本文略作论述,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6.
朱熹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思想家,其"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具有浓厚的理学色彩,他的民本思想从较为微观的视角关注到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进行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具体内容的梳理,以期对其民本思想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可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也有可能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走向崩溃。富强("效率")并未给隋朝带来长治久安,而对于"公平"的追求,却使得满目疮痍的唐朝在唐太宗的统治下走向稳定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强盛的唐王朝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及其历时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颂。李世民即位后,他吸取了隋末“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教训,便实行了“清净无为”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有人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混为一谈,其实,根植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与根植于近代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民主思想,尽管从表面而看是有相似之处的,但从更深的层次看,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观念。 首先,民本思想以君权为前提,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以民权为前提。 其次,民本思想是建立在君臣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