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曾多次现场听过吴天来支书所作的报告,读完《当代广西》第12期《听吴天来讲党课》一文,仍深受感动。吴天来支书讲的党课有浓浓的"泥土气息",让群众喜闻乐见。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使贫穷落后的陇雅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示范点,缔造了"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陇雅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14,(13):44-45
正"陇雅虽然贫穷,但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和乡亲们一起,为了生存,永不放弃。"这是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对自己立下的誓言。陇雅村位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曾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可不服输的吴天来,不信这个邪。十多年来,他坚定"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的信念,带领乡亲们治山种树,架电修路,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把一个大石山区的穷山村建设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村。  相似文献   

3.
罗昌爱 《传承》2006,(1):40-40
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把好不容易赚来的近百万元钱全部花光——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东和乡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戴。陇雅村共302户人家,这里“耕地夹在石头缝,房子建在石头上,喝水要钻石头洞,出门要攀石头山”,到1998年,全村人均有粮  相似文献   

4.
正6月7日下午,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的理论学习室里,几十名村里的党员群众坐得满满当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开始讲党课了。"根据上级党委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安排和部署,今天我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争做一个讲政治、有信念的合格党员’。"吴天来首先简明扼要地作介绍,"今天我就讲讲为什么强调共产党员要讲政  相似文献   

5.
正《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  相似文献   

6.
<正>10月18日上午8时50分,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群众纷纷聚在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家的客厅,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十九大的开幕直播。"看,总书记出来啦!"当电视画面里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会堂的情景时,坐在电视机最前面的吴天来的母亲兴奋地告诉大家。吴天来说,老母亲虽然眼神不好,可记性特好,因为党的好政策帮助陇雅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记住了党的主要领导人,每次有重大会议都要靠在电视机前,一个个地认清楚。村民们一边看十九大开幕会,聆听习近平作报告,一边谈论  相似文献   

7.
于靖园 《小康》2012,(1):120-123
正台湾眷村是离乱历史的产物。居住在眷村中的台湾老兵,背井离乡40年,怀揣着乡愁渐渐凋零。然而战争背后的人伦悲剧,又绝非"乡愁"二字可一笔带过"这是一个不说就很可能会随即消逝的故事。"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宝岛一村》的宣传册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2011年11月25日,北京,《宝岛一村》剧组第三次来大陆巡回演出。舞台上,简单的布景,几张桌椅,衣服古旧的男女,灯光打在那些小人物身上,  相似文献   

8.
吴天来是广西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多年来,他带领党员群众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不懈努力,使偏僻贫困的陇雅成为全县文明小康示范村。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个当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先后荣  相似文献   

9.
<正>乡愁是人生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如何留住"美丽乡愁"?《当代广西》第21期"本期关注"栏目《绿色乡村的生态红利》一文给出了答案:留住乡愁需产业支撑。生态乡村建设最终目的是让群众过上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日子,即要"面子",也要"里子"。《绿色乡村的生态红利》介绍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象州县发展绿色林果业、容县发展循环农业等一系列举措,把生态乡村建设融合到发展新产  相似文献   

10.
正4月29日,"大山脊梁‘最美基层干部———吴天来’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在自治区党委礼堂举行。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出席情景报告会,同时,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组织收看广西卫视的现场直播或实况录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当家人"的吴天来,是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党总支书记。"他担任村干部十几年来,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共产党员爱民情怀,率领陇雅村群众把一个大石山区的穷山村建设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村。"报告团成员凌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叶涛说。这场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给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感人的"教育课"。  相似文献   

11.
<正>我始终相信,当热泪与心声交织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体味到他们身上那份难以释怀的乡愁。《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有忧伤的心情。"乡愁,其实是一种别样情绪,它酿造一些甜蜜和苦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 走好     
正《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台湾的乡愁大陆的痛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2017年2月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8,(2)
正算起来,《乡愁》来大陆的时间,正是我进入军营的光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想我应该属于早一类读到《乡愁》味道的人,那时我已经在诗门外徘徊着了,我的业余都深情地献给了《诗刊》《诗神》《星星》《当代诗歌》。凡诗的地方,都洒满了我年轻的目光。但今天就是想不起来,于我,是先有《乡愁》,还是先有余光中,上帝和历史总是这么有趣,让我酷爱缪斯,却让我的记性呆笨,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离开诗歌。其实,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举国上下热议这个历史性文告。一首《乡愁》借着自媒体的快速传播,迅速在网络再次流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1977年  相似文献   

15.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6.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而南宁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愁就是一座村史室。从2014年起,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率先探索开展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充分挖  相似文献   

17.
正乡愁的"愁",愁于空间的阻隔,常常寄情于物。这样的"愁",既是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也是杜工部的"环佩空归夜月魂"。另一种乡愁,不是身在异乡,而是愁于时间的流逝。于是想要镌刻出故乡曾经的岁月、留下的印记,尤其是闪耀过的辉煌,或是纯真的时光。这样的愁,既可以是海子"养我性命"的麦地,也可以是白先勇记忆中的花桥。这是文化语境中的"乡愁"。这种"文化乡愁",是在文化寻根里共鸣的集体记  相似文献   

18.
正《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写下《乡愁》时,余光中只有21岁。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其实只用了20分钟,不过却是蓄积了20年的感情。余光中表示,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  相似文献   

19.
<正>小桥、游园、绿地,古槐树、小清河、太平车……这里承载了无数平舆人儿时的记忆,成为很多人魂牵梦绕的成长符号,它们就是平舆人情有独钟的"乡愁"。如今,在滚滚袭来的城镇化大潮中,一条条宽敞通畅的街道在拓展和延伸中拉大城市框架,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流淌着艺术与时代音符,一座座美丽的文化主题公园让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精彩演绎,中国古车辆发源地——"车舆之乡"平舆处处散发着独特的韵致,让人迅速触摸到"记得住乡愁"的诗意生活。  相似文献   

20.
廖辉军 《台声》2022,(21):102-103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脍炙人口的诗作《乡愁》中的一个小段落,由台湾知名学者余光中先生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表面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深刻,当我读懂时已至中年,诗中就是通过一枚邮票,道出了两岸一家亲的无限乡愁。从少年时代起,我便辗转各地谋生,那时给家里写信是唯一能与母亲联系的方式。每每寄信贴上邮票的时候,我总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来,那是对诗作最肤浅的理解。后来,得知母亲那边有个亲人远在台湾,那贴着各种图案邮票的平信,总能辗转千万邮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