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导刊》2011,(10):50-50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 ——(宋)包拯《宋诗纪事》  相似文献   

2.
包公家训     
走进包公祠,第一印象是"清廉"二字。包公出山时,写了一首《郡斋题壁》诗,以明心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天贻来者羞。包公把这首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挂在墙上,流  相似文献   

3.
卢平 《前进》2011,(8):52-52
从一名地方官员晋升为中央领导,吴官正同志的经历印证着那句古语——"宰相起于州郡"。尽管他已经退休,但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却难以将他遗忘。《正道直行》,是吴官正同志2008年底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取自宋代包拯《书端州郡斋壁》中"直道是身谋"的佳句,寓意为正道直行是立身的纲领,体现了吴官正同志无私奉献、公正廉洁的思想,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境界和品格。  相似文献   

4.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相似文献   

5.
郑维通 《创造》2014,(10):56-57
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有诸多可资今天为官者们学取、使用与坚守的政治思想财富。官者,吃公家饭谋公益者也,此一属性,当古今相同。至于不同社会时代囿于历史局限性为官者是否真正做得到谋公利公益,另当别论。不过,起码从理论上讲,如今在咱们国家,为官者,是必须而且只能为人民利益治国理政的一个特殊人群。为官者要考虑一下"老祖宗"问题,不是说做官的就可以父传子子传孙世代  相似文献   

6.
宜丰县新昌镇人大注重发挥代表作用,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以在县、镇人大代表中开展的"践行十个一、做到五个带头、发挥四个作用"代表"履职绩效"主题活动为载体,始终做到心为民所想、身为民所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围绕维护群  相似文献   

7.
《前进》2015,(5)
<正>今年3月下旬,省委书记王儒林同志在深入吕梁市调研时,针对实施"六权治本"强调:"要突出把握好‘六权治本’的方向性、政策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科学性。"王儒林书记强调的上述"六性",为全省全面推进"六权治本"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从实施"六权治本"规范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突出操作性"这一要求对于扎实推进"六权治本"试点工作乃至全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准确理解"六权治本"操作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宋朝包拯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而被广为传颂。他不仅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而且兼采百家,尤其是法家思想。但是,包拯承袭法家思想的方式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荀子的学说实现的。包拯作为荀子学说的实践者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影响了我国古今为官之正道,也影响到了社会民众对官员为官之道的期许。当前,对于倡导德法并举的中国特色为官价值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前进》2021,(7)
正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这个"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党的百年历史,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正刘禹锡在《阮公体三首》诗中写到:"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自贤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忧国不谋身"一句,引深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要爱国、无私;为民、无欲;廉洁、不贪;政绩、实干;官品、立德;执政、守责。忧国不谋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  相似文献   

11.
正以"实"字引领"谋事",谋事要求实。议事、决策事、做事,无论是大事小事,快事慢事,急事缓事,都要先"谋","谋"则明、"谋"则清,并长智生慧。一切事,都是通过"谋"而出谋略、谋术、谋法,通过实干才能实现谋之胜、谋之效、谋之绩。在这里,最根本的就是从民情、社情、国情、党情、出发,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以"实"字引领"创业",创业要务实。务实,是成就事业和支撑理  相似文献   

12.
近来,各地新闻媒体经常报道各级干部到社区、进村组、下车间、走田头,与群众促膝谈心、嘘寒问暖的消息。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出官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当然是件好事。然而认真地鉴别一下就会发现,有的人确实是“深入”了,而有的人仅仅是“身入”而已。深入者必须身入,而身入者未必深入,“深入”与“身入”形似而实非,貌合而神离,不可不察。深入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不哗众取宠,不虚张声势,不搞形式主义,不开空头支票;坚持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灿 《长江论坛》2019,(2):92-96
"三不朽"源自《左传》,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德"被单一解释为"修身"之"德",这是不恰当的。此处之"德"应为创制优良制度文化,使其保持对民众和后世的长久福佑和影响之"德"。除此之外,"德"作为排名首位的"不朽",其内涵亦贯穿"三不朽"中,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上遵循着"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5,(10)
<正>交通运输系统是腐败案件的高发领域。加强廉洁发展,必须推进"六权治本"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落实"六权治本"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主要问题为突破口,并通过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廉政教育与宣传、改革滞后管理体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正风肃纪等方面提供保障。一、"六权治本"的顶层设计"六权治本"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动点  相似文献   

15.
海瑞曾说过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对张居正一生中肯而准确的评价,但这番话由海瑞说出,难免使一般人觉得惊讶不解。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时刻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党员干部要在人民公仆的角色上定好位,必须见贤思齐,以君子为榜样,借助群众这面镜子,常检自身之过错,常查自身之缺点,常修思想之品德、常立为民务实清廉之要求,才能真正做一个新形势下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相似文献   

17.
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一金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并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今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又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作进一步解读。这一金句提出的重要背景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中央告诫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更加严峻,必须牢牢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  相似文献   

18.
芭根草日前,从电视新闻上得知:某地有一位重要领导干部因收受巨额贿赂被判重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分析犯罪原因时,心情沉痛地说,这都是律己不严、私欲膨胀、爱听好话,爱坐"轿子"的结果,使我得意忘形,一步步走向深渊。闻听此君之言,实在耐人寻味。此人之所以从一名受人敬重的人民公仆,逐步堕落,锒铛入狱,固然其本人要负主要责任,但与其周围的那些众多的"抬轿"之人,也确实有很密切的关系,即所谓近墨者黑的缘故。据了解。此人任职之初,还是实实在在地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上上下下口碑还是不错的,但后来,一些别有…  相似文献   

19.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这个初心使命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关键一招"更加关键,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自信是主体基于主观判断与客观验证高度一致而内生的一种精神认知和状态。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