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8月2日,柏林,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在此举行。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首次颁给亚洲翻译家,也是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国。已经93岁的许渊冲老人没有去颁奖现场,他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小屋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相似文献   

2.
赵纪萍 《理论学刊》2012,(8):122-126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精神的整合重塑至关重要,并在文体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纪艳 《理论建设》2009,(6):75-76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译者的主体意识之再现,译者的翻译观以及对翻译活动的理解,影响着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大师,通过翻译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人类的文化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4.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8月2日,中国文学翻译家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时间,媒体的目光聚焦到这位经年沉醉于中外文学世界里的翻译家。他笑着作答:"这是中国文化的胜利。"而他的心境,依然波澜不惊,如同书桌上方那束温和的灯光。就在那束灯光下,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一本本翻译作品之中:《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  相似文献   

6.
汉译英中的文化翻译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翻译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尽可能地在文化翻译中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使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贾振勇 《理论学刊》2013,(1):115-121
金庸小说从挑战文学研究的固有知识谱系、价值秩序到最终被接纳并跨入经典行列,这一学术案例既体现了近30余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内在变革和演进,也让我们感到依然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和症结。金庸小说的经典性和独创性既不在于名列"最受欢迎的作品",也不在于它将通俗武侠小说提高到与严肃文学比肩的地位,而是在于它扩展了文学的理想疆界,在于它立足现代社会的精神视野,以江湖武侠的表象世界重新绽放出久已失落的中国文人的气度,以文学的方式延续了现代中国精神世界与古典中国精神世界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元气,并由此标示出现代中国精神世界与古典中国精神世界一以贯通的内在连续性。只有回归文学的本源和中国文学的共存秩序,才是文学研究和文学史述史创新的根本支点,才能栖居于文学艺术的天然、澄明的真理之境。  相似文献   

8.
帅震 《理论学刊》2004,(1):105-107
域外题材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景观。由于域外文学作家面临全球化的现代语境,西方文化对他们所秉持的故土文化造成了俯视和逼压,在中西文化之间的悬浮感和顽强的心灵突围构成了新时期域外题材文学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耀先 《学习论坛》2004,20(12):78-80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态势 ,它全面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 ,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杂合是必然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它只有以开放的态势 ,整合异质文化 ,借鉴外来文化 ,才能充满生机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翻译是开启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 ,翻译策略体现着翻译主体的文化态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翻译中 ,如何做到既要认同世界文化的共性 ,又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 ,这是本文重点探讨和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不知道文学史家们是如何划分的,以普通读者的感觉讲,似乎经历了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闲适文学期。从形式上讲,有短篇小说兴盛期,长篇小说繁荣期,报告文学鼎盛期,散文杂文昌盛期。现今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内涵丰富的世界,瞬息万变的世界,缺少轰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伦  孙静艺 《理论导报》2013,(5):51-51,60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比较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空间。当前,实现了各自的"文化转向"之后,二者逐步建立了互依、互补、互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蒋国经 《湘潮》2008,(10):37-41
武陵逶迤,明山叠翠,[氵舞]水拖蓝,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中的湘西芷江古镇,真可谓地灵人杰。民国总理熊希龄在这里读书、生活近20年;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青年时代,被周恩来称赞为“法国通”的李风白出生在这里。李风白曾担任外文图书出版社法文翻译室主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他1903年生,1984年4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一生除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外,还创作了不少美术作品和新旧诗词。他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得到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而且曾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3.
杨华祥 《学习月刊》2010,(14):25-26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学的八大巨匠之一.他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价值的世界和科学的世界,价值的世界包括宗教、道德和艺术。他强调要在艺术中贯彻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两书中,他站在儒道两家文艺伦理的基础上.阐发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并以此来批判西方近现代艺术,高扬东方文化的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  相似文献   

14.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7,(3):118-121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郭晓勇 《党员文摘》2023,(15):35-37
在中国,提到纪伯伦,自然会想到冰心。因为文学,因为诗歌,因为翻译,纪伯伦和冰心两个人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了一起。冰心是纪伯伦的《先知》中文首译者,人们熟悉的纪伯伦的许多经典名句,都是经过她的翻译传递给中国读者的。纪伯伦被称为“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嫁接——谈广告文体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新 《世纪桥》2008,(2):88-89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广告翻译是融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为一体的。文化的嫁接是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作一些探讨,强调在广告翻译的实践中,应对译入语的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边涛 《学习月刊》2013,(10):14-15
纵观当代中国,社会形势复杂多样,各种价值互相融合而又彼此有所差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复杂价值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中国价值状况进行分析,从传统与现代、正面与负面、中国与世界、多元与核心、现实世界与精神家园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中国价值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当代中国的价值复杂性问题。一、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相互交织当前我国在价值内容的形态上表现为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并存,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发  相似文献   

18.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永辉 《党史文苑》2011,(23):54-56
成仿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曾和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办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成仿吾精通多国语言,对中国文学有很高的造诣。1928年大革  相似文献   

20.
李鸣  王爱娟 《求实》2007,1(7):65-68
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传统文化的阻滞与现代文化的超越为机制,产生了深刻的文化矛盾,造成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危机。通过建构起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新的价值体系,实现中国人价值观的转变,解决文化矛盾,促成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进行价值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