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宝蓉  邹莎 《台湾研究》2012,(6):42-46,52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部门正式通过并发布“陆生三法”(即“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与“专科学校法”)相关修订条例,昭示着“台湾地区认可大陆高校学历”与“台湾高校向大陆招生”政策自此有了“正当的法源依据”。这亦成为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继台湾开放陆客赴台旅游及两岸签署ECFA之后的最重要议题与最热门话题。2011年,台湾高校首度拉开招收陆生的序幕。截至当前,台湾教育当局已完成两年的陆生招生工作。那么,台湾高校招收陆生的实际状况到底如何?台湾“有限开放的陆生招生政策”成效怎样?在台就读的陆生对其就学的整体环境满意度为何?台湾当局该如何调整陆生招收政策,以进一步提升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意愿,促进两岸高校相互招生的良性互动?这些无疑都是台湾当局及高校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动两岸高校相互招生,建立健全学生双向流动机制是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往纵深领域发展的关键点。2011年,大陆官方确定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六省为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学位试点首批省市;今年,新增辽宁、湖北两个试点省份。那么,大陆学生对于到台湾高校就读的意愿如何?  相似文献   

3.
郭艳 《台湾研究》2011,(3):29-33
受两岸关系历史和台湾现实政治的影响,国家认同逐渐演变为台湾社会分歧最为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与形势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相较之前同一世代内部分歧显著而言,当前台湾“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对象渐趋一致,逐渐从“中国认同”转为“台湾认同”。  相似文献   

4.
1999年12月11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七届“首都高校研究生国际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与国防大学六所高校的研究生就“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这一主题,针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中国加入WTO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中美建交前后,对于台湾的地位及未来走向问题,美国有部分学者及政客鼓噪“台湾独立”甚至“建立台湾共和国”o[1]从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的档案来看‘引,卡特政府并没有接受这种论调,不但如此,卡特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试图遏制当时“台湾独立”的可能性。本文尝试分析美国政府当时为何反对“台湾独立”,采取了哪些措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1922年以前)台湾农家经济与“米糖相尅”问题周翔鹤“米糖相”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经济中的一个尖锐突出的问题,它“几乎横亘了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经济中”①,“研究日据时期的台湾经济学者,无不重视这一问题。”②所谓米糖相指的是日据时期台湾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中产阶级可分为“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旧中产阶级主要指自营小店东和自雇作业者,新中产阶级主要是以技能、学历、文凭为取向的事业及管理人才。19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多元化的工商社会,中产阶级兴起。1990年代,中产阶级上升为台湾社会主体,而且不断发展,深刻地影响台湾社会发展。台湾经济发达,民众特别是中产阶级关注财经资讯,财经杂志以其专业、深度报道,持续维持财经资讯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8.
台湾3月份爆发的“太阳花学运”首度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创造了台湾“学运”新的“历史”。数十年间,台湾“学运”几经迭兴,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演进。从“学运”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学运”的组织形式、动员与传播媒介、参与者的成分、“学运”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学运”规模和产生的影响等7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运”从缺乏主体性到获得自觉,力量在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其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台湾“学运”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更好她推动两崖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现行“国籍”制度默许台湾居民拥有双重“国籍”,使部分台湾居民在事实上拥有双重“国籍”,导致台湾居民“国籍”问题比较复杂。从“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实践经验来看,两岸和平统一后,台湾居民的“国籍”问题必须作适当处理。鉴于回归前香港居民国籍问题的复杂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解释的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具体实施作了变通规定,灵活处理了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保障了香港顺利回归。两岸和平统一后,可借鉴处理香港居民国籍问题的经验,充分考虑潜在风险,根据现实情况对台湾居民“国籍”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维护台湾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融合发展在多元功能主体、动力运行机制和预期目标设置上展现出不同于和平发展的底层逻辑,为新时代推进两岸民主协商、精准校正“两制”台湾方案的理论定位提供了绝佳的观察视角。在本体论上,“两制”台湾方案是制度耦合机制和协同共治制度。在方法论上,“两制”台湾方案优化利益分配和规范权利保障。在价值论上,“两制”台湾方案追求完全统一、持续安全和共享发展。融合发展、和平统一与“两制”台湾方案之间存在相对的理论和政策边界。当下,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例深入推进三者的实践互动,对于加快和平统一进程和“两制”台湾方案的实质启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肇始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并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为代表的“四大道场”,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对佛教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大大加速了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在海峡两岸及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虽日趋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台湾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后心理学家对组织认同的议题,开始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一般来说,将组织认同界定为对组织的归属认知,亦即个人以组织成员的身分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或一种属于群体的知觉。而对于这个议题有较为广泛研究的原因,是认为组织认同对工作绩效与成果是有绝对、正向的影响。部分研究认为组织认同有降低人事流动的倾向,而对于角色外行为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正向的影响。尤其近年来台湾整体公务环境产生变革,诸多有关公务员工作环境、个人福利议题受到关注,如“八五制”执行、3%丙等考绩规划,都将影响公务员心理感受与认知,包含心理的组织认同。以前只要服务年资25年、年满50岁,就可以申请退休,但新制将改为“八五制”,年满60岁、服务年资需满25年,才能申请退休。2010年台湾铨叙部门公务人员考绩法修正草案主要内容包含:考评以工作绩效为核心;拉大考绩等次奖励差距;明定不适任者之退场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阳光法案”与台湾“廉政”问题──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特点、局限及其立法史范忠信“青天白日,满地红包”,这是近年台湾报刊对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情形的高度概括。为惩治腐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台湾当局近年来除制定了一系列与“吏治”有关的法律,例如...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0月10日马英九首次提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个概念,他说:“60年来,台湾人民秉持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与包容的核心价值,以‘台湾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旧。。从此,台湾当局对“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建构就开始了。2010年5月19日马英九又提出“文化兴国”的说法,对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除了重复以上所说的“核心价值”之外,还补充说:“表现在外的就是海洋文化、多元文化、詹Ⅱ新文化,以及志工文化和爱心文化”。以上就是马英九所说的“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本文试图就“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特性、建构的意图以及两岸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台湾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由来久矣。远在日本统治期间,它曾作为与“皇民意识”相区别和相对立的一种意识,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它本质上仍属“中国意识”的一部分。惟近年的“台湾意识”已演变为对内进行族群斗争、对外反抗祖国大陆的一种斗争工具。远的就不说了,本文只想着重就最近若干年来,有关“台湾意识”的发展变化及相关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对国民党“台湾化”的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民党“台湾化”的透析张凤山1949年被推翻的国民党政权的残余势力逃到台湾后,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今天已变成“台湾国民党”。“台湾国民党”的主要内涵及显著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国民党实现了这一转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剖析,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自《上海公报》发表以来的三十多年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直奉行所谓“和平解决”政策。表面上看,美国的“和平解决”与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政策取向上存在某种交叉,但事实上,由于美国这项政策的内涵和目标在冷战后出现新的变化,中、美在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上的分歧与矛盾也日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与中国统一曹治洲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中国统一的方针,台湾当局一直持否定和反对立场,并认为“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不适合中国的”①,是“谎言欺世”②。但是,当我们对台湾问题产生以来的两岸关系历史与现...  相似文献   

19.
台湾对日贸易逆差问题刍议高群服台湾与日本长期以来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即台湾对日贸易的巨额逆差问题一直是台湾多年来急于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近年来台湾当局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前“经济部长”江丙坤曾无奈的表示:“要解决台日...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在台利益,美国不仅长期维持与台湾的所谓“盟友”关系,并将支持和保护台湾的“民主”纳入美国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前后,美国敦促台湾当局启动和完成“民主转型”,“民主牌”也成为台湾当局寻求美国支持的重要手段,成为美台“断交”后双方构筑“实质关系”的价值纽带。但是,美国推动台湾实现“政治体制民主化”客观上也为台湾当局以“民主”方式抗衡外部特别是美国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