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在此基础上,文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李唯唯 《法制与社会》2011,(23):188-189
2008年"艳照门"引起的风波还未完全平息,又爆出了多起涉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的事件。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被暴露在公众的眼皮之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公众人物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及其家人的隐私,包括采用法律途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大众的知情权到底要如何协调与平衡,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国法律在这块仍是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程度进行概述,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司法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行为"人肉搜索"的出现,拷问着我国本就脆弱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本文对"人肉搜索"行为对隐私权的侵害以及如何对之正确引导和规范进行了探讨,旨在构建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网络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主体因其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而不胜其扰,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被动模式应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即不仅关注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更应当注重对用户隐私内容泄漏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因此,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法律架构上的创新,并在技术层面、用户层面以及政府监管三方面设置屏障以充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杨婧  贾蓓 《法制与社会》2010,(20):181-18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中国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中国法律对公民表达自由保障的缺失,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之一。本文认为完善表达自由的立法和法律实施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时代的隐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权,又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己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集个人通信自由、生活自由、肖像、姓名、名誉为一体,主要包括以下权利内容:个人生活自由权、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它是公民保持人格尊严和从事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简而言之,隐私权就是私人不与他人联系的权利。隐私权被视为一种民事权利并受法律保护,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产物,其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少,还没有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  相似文献   

7.
从隐私权的民法保护看“黄碟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宝 《法学家》2003,(3):27-31
一、隐私权保护的意义与发展概况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是讲求形式上平等与自由、尊重与保护个人利益的社会.一方面许多传统的私人生活领域在社会道德和法律上仍然受到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特权的废除,人格尊严包括私人生活秘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新型的上层建筑之建立,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没有明确保护,"艳照门"事件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彰显了关于明星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试图提出在隐私权方面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9.
刘敏 《法制与社会》2012,(6):114-115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尤其是"人肉搜索"引擎被广泛运用后,个人隐私状况已成为人们极为关切的问题,人们越加重视隐私权的保护。对隐私权进行法经济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多个角度认清隐私权侵权和保护的内在逻辑。本文运用法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对隐私权进行法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动因进行探讨。以"人肉搜索"事件为对象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分析,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晨 《法制与社会》2011,(32):188-190
"人肉搜索"这一现象存在明显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的需求,而我国现行的以民法为基础、行政法为衔接、刑法为后盾的复杂法律框架存在固有的制度性缺损,无法为潜在被害人提供顺畅的救济渠道和充分的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提高对公民隐私权及相关权利的公法尤其是刑法保护。具体的措施应包括降低此领域的起刑点,充分发挥刑法的一般预防作用,将虚拟世界中"人肉搜索"行为纳入到现实世界的法治秩序,充分发挥其积极社会功能,避免其沦为"广场道德"和"暴民政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常在家庭中被父母"理所当然"地侵害,这在中国家庭尤为明显。本文结合中国现行法律进行简单综合,发现目前法律并无完整的制度规范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护,进而对"隐私"和"隐私权"两个概念进行探讨,欲从实证的角度得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隐私权的内容。最后对未成年人享有的隐私权作二分法上的分析,并得出未成年人隐私权具有绝对权与相对权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2.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0,(13):87-87
“人肉搜索”的出现,使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向发展,亟待接受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出来才不过100多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人生活安宁和精神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我国民法未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将侵犯隐私权行为与侵犯名誉权行为混淆。这回避了隐私权是不是一个人格权的问题。要想对隐私权提供完善的保护,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隐私权的性质是什么?笔者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庄严 《法庭内外》2009,(9):38-40
隐私权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个人的独立自由和人格尊严受到重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独立的人格权。那么,什么是旅客的隐私权?旅客人的隐私权被侵犯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酒店又该如何保护旅客的隐私权呢?  相似文献   

15.
当今网络上流行这样一个名词——"人肉搜索"。虽然"人肉搜索"有着发掘真相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但"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本文指出探讨"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背后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人肉搜索"我们应加以合理的规制,疏堵结合,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使隐私权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更是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正是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几种主要学说的评析,得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虽然与一般民众有不同之处,但是仍然需要法律的保护,而且对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博客”侵权行为探析与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博客作为一种体现共享与分享精神的交流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在方便个人自由表达,展示自己个性空间的同时,博客被利用成为侵权工具的事件不断出现。鉴于博客侵权问题的新颖性和该领域侵权责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本文在法律适用方面主要对民事责任主体、责任归责原则、隐私和名誉侵权的认定、著作权侵权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探析;在立法思考方面主要对侵权举证责任的完善、独立设置隐私权、提高博客著作权侵权赔偿标准、不正当竞争侵权行为的规制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起源于"猫扑网",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检索方式,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但其不恰当的使用也会导致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侵犯,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但是我国现存法律并未直接涉及到"人肉搜索"侵权保护的问题上。本文从"人肉搜索"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肉搜索造成的危害,折射出的法律问题等进行分析整合,对如何规制"人肉搜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座用低俗和下流建成的大楼,但却闪烁着自由与民主的光辉"。这句话成为"艳照门"中赞颂互联网自由的名言。网络的发展形成新的生存样态的同时,传媒本身作为市场利益主体,其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的矛盾日益凸显,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博弈在"艳照门"事件中空前放大。本文通过对"艳照门"这一典型事件中涉及到的知情权与隐私权以及媒体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之间的矛盾进行详细剖析,透视传媒化生存样态下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曹晶 《法制与社会》2013,(13):61-62
近年"人肉搜索"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事件频发,严重侵扰公民的现实生活,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法律应当对"人肉搜索"的行为进行有效限制。本文中主要研究"人肉搜索"中网络用户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民事责任,尤其是多主体的复杂侵权过程中多个侵权主体内部如何进行责任划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