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完整的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哲学人学,而21世纪管理的趋势是人本管理。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去探寻发掘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相对贫困治理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稳步迈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亟须研究的时代命题。治理相对贫困必须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序目标,需要嵌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布局,逐步扩展和丰富相对贫困治理内涵。设置和构建与共同富裕目标衔接贯通的方法体系,尝试从治理理念、治理空间、治理行为、治理标准等核心内容进行转向建构,提升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包容协同性。聚焦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重点,文章着眼从方法论、宏观、中观、微观分层研究结构,将前提、起点、过程、结果的归正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志智双扶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的细化设计中,更为清晰和系统地展现相对贫困治理进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们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睿  骆华松 《求实》2023,(3):56-67+111
治理相对贫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后脱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重心和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对贫困治理政策和制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框架。基于生境条件差异视角,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构建“经济收入—人的发展—制度安排”相对贫困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审视贫困治理政策面临的治理目标、政策体系、话语表达的转型与挑战,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扶贫战略也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导致的相对贫困,扶贫事业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目标的阶段。新的贫困治理阶段需要及时调整贫困治理的方向以顺应相对贫困治理的需求。因此,应在治理模式上由超常规的集中治理转向常规性治理,治理动力由外部推动为主转向以内生发展为主,治理目标由解决生存问题转向解决发展型问题,治理思路由事后扶贫为主转向扶贫与防贫并举。同时,要从建立贫困识别检测机制、完善长效稳定增收机制、培育主体发展动力机制、构建城乡统筹扶贫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兜底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对贫困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21,(2)
随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我国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后脱贫时代。依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系,以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新表现,知识贫困、精神贫困、隐性贫困和代际贫困是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主要类型。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制定相对贫困治理标准、整合相对贫困治理路径、完善相对贫困治理制度,确保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按理办事、有据可循、有路可行和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社的综合化发展与相对贫困的多维治理具有内在的理论自洽性,这为双方协同推进机制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绝对贫困治理阶段,合作社因其制度益贫性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织载体。随着组织成员异质性不断增强,为了满足社员的多元化需求,合作社不断拓展经营业务。这使合作社能够从不同维度参与治理相对贫困的实践活动,帮助化解相对贫困群体的多维贫困难题。通过双方协同机制的构建,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建立融合资产收益扶贫、合作养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社区性服务业为一体的治理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合作社增强资金实力、培养合作人才、增进与政府的信任关系,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袁书华 《理论学刊》2023,(2):142-149
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是重大民生问题,在脱贫攻坚行动的助推下已取得历史性成效,但仍需持续关注。农村老年相对贫困具有增收渠道有限、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留守独居方式加深贫困程度、社区贫困加剧贫困脆弱性等特征。基于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可以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主观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的空间再造理论。实践中,互助幸福院融合了居住空间和生计空间紧密联结、守望相助的传统得以保留、主观福利得到提升等实践优势。后扶贫时代,结合空间再造理论和互助幸福院的实践探索,改善物理空间,打好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底色;优化社会空间,提升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成色;提升主观空间,增强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亮色,对于我国贫困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随着绝对贫困现象大规模减少乃至基本消失,我国贫困形态和贫困治理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相对贫困问题逐渐进入议事日程。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理论视角转换,对于如何界定和看待贫困、如何开展贫困治理均有重要影响。相对贫困具有程度的层次性、领域的多维性、人群的边缘性、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转化的时间动态性等五个方面特征,给贫困治理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在相对贫困阶段,社会救助仍然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但这一制度需要关注新的贫困现象、贫困人群、贫困目标,并据此对制度本身进行相应调整,确定科学合理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制度的城乡统筹、提升施助的精准程度、协调主体的多元参与,从而更为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推行的一项福利政策,农村低保要实现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救助。然而,在现实中,低保政策经历了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以户为单位到以人为单位的扭曲和变通,以至低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基层政权的一种治理手段,从而背离了政策的本意。事实上,低保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是监管力度不够及制度建设不到位所导致,更与税费改革后乡村组织的治理困境密切关联。在这个意义上,基层政权的治理状况既是保障低保政策能否顺畅执行的根本,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基本治理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鉴于此,中国人学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的主题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的发展"。与会学者在研讨中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有着丰富的人学意蕴,国家治理现代化丰富了人学研究的内涵,是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界需要立足人学视域,进一步发掘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与人的发展的思想资源,与此同时,需要通过批判汲取资本主义国家治理观的有益养分,来丰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摆脱贫困是党和人民的历史夙愿。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揭开了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的序幕。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面临农村发展不充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分治二元扶贫模式矛盾等长期性挑战。我国反贫困战略也迎来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从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从聚焦农村治贫向统筹城乡治贫、从注重脱贫速度向提升脱贫质量的四重维度转变。进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切,因此要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坚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治理多维贫困,构筑中等收入者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相对贫困综合治理,从而为解决21世纪相对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燕 《世纪桥》2009,(23):44-44,67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剐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本文从对人的科学界定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陈燕 《世纪桥》2009,(21):44-44,67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本文从对人的科学界定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2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工作的政策供给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系统构建农村老年反贫困制度,不仅契合了贫困治理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迫切需求。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表现为物质收入的相对贫困、基本能力的相对贫困与基本权利的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治理路径有赖于加速提供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激发农村老年人反贫困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9.
后扶贫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带领人民以解决相对贫困为核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巩固脱贫成果和加强返贫治理、消除多维贫困、推进乡村振兴等是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巩固脱贫成果,夯实相对贫困治理的基础,增强相对贫困治理的动力,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组织保障,推动相对贫困治理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后小康时期,贫困治理的关键已经由消除显性的、单维的、农村地区为主的绝对贫困转向缓解隐性的、多维的、城乡两地兼顾的相对贫困,而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主要群体,其贫困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研究的文献梳理,重点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贫困研究的重要转向、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的多维度呈现、农业转移人口致贫机理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