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与陆九渊对“颜回克己”的诠释大相径庭,朱熹认为颜子克己是克胜“声色利欲”,强调克私欲;陆九渊却主张克除个人知见,认为颜子克己是克私意。朱熹在天理人欲之间,论克胜私欲的仁学工夫;陆九渊则对理欲之辨不以为然,而以“天德己见之进退”论克己;朱熹强调克己与明理工夫配合,陆九渊却提倡易简工夫,要学者超拔“私意陷溺”。朱陆围绕“颜回克己”的不同诠说与工夫主张分歧,更爆发为针锋相对的“学术批评”,陆九渊直指朱熹“沉溺私见”,朱熹斥责陆九渊“颜子无己可克”“无意见”之说。由此,“颜回克己”超出单纯的经学诠释向度,在通常所论“朱学陆学之异”如“心即理”与“性即理”之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别外,提供了考察“朱陆异同”学术公案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用人之道,惟在选贤任能,擢用贤能之士。贤能之士,即德才兼备之人。用人首要重德。德才俱隆者乃国家之栋梁,德厚才浅者可立添砖加瓦之功,才德俱庸者难有大功于世亦难遗大恶于人,才高德薄者常为“奸雄”而留孽社会。所谓“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南宋宰相秦桧,年轻时科举一举夺魁,可谓有才,然因才无德所帅,把心思都用于谋害忠良,卖国求和,造成了岳飞等爱国将领惨死、金兵南侵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9):19-20
正确修德。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资治通鉴中说:“德者,才之率也。”德有治腐之能,率众之力。党员干部的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是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人品修养在为官从政中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孔子画像被搬上了福利彩票,这种玩法据说很有开创性,是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如一等奖奖符为“礼之用,和为贵”,中奖者可领取30万元的奖金,最低第八级能够拿到10元奖金,奖符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论语》中的名句,但仿佛彩票发行方是故意避开了这句话,没把这句话当作奖符,否则的话就成了自己伤自己。  相似文献   

6.
“儒腐”一词,是参照“儒商”这一词汇杜撰出来的,不过,两者立意大相径庭。“儒商”立意重在商人文化底蕴、文人气质及以儒学之道治商成功的高超经营技艺,而“儒腐”立意则重在官们附庸儒雅,以“文化”敛财,其举止看似清高,藏的却是颗腐败之心。时下,“儒腐”之风在官场虽不算盛,但也不乏其人。他们深谙以“儒”取“腐”之道,创出的手法各有千秋:一曰出书。领导挂个主编头衔,召来几个“笔杆子”东拼西凑,到出版社打通关系搞个书号,“著作”就可很快出笼。至于销售,则根本不用费心思,领导当主编就是最大卖点,定保印量大,收…  相似文献   

7.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8.
黄建国 《党课》2008,(9):57-59,65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用人的大政策、大原则、大标准。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德和才是支撑人字的撇和捺。没有“德”字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字这一捺,人难自立。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资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胆;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德为先。成人比成才重要,为官应重德行。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检验成败。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效果。  相似文献   

9.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10.
温故,就是温习过去。过去之人,过去之事,过去之情感,要温;知识,也是过去之人积累而成的精神积淀,皆心血所凝,也要温。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远古文章之道,文史哲水乳交融。有西方人不谙中国文脉,只把孔子看作世俗智者而非哲学家。《论语》里的哲学,不在条分缕析,在乎行坐言谈。《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在达巷的故事,短短数语间,文史哲兼备其中。孔子领着众弟子游学到了达巷,当地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人觉得孔子学问太渊博了,却看不出到底什么技艺才是他的专长。  相似文献   

12.
崇俭可养德     
“崇俭禁奢”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为官之道,也是治家之策。我国道教的祖师老子认为,“俭“是人生“三宝”之一,俭以养德,崇俭可以“重积德”,也是“治人”的根本大道。我国著名的儒家代表孔子也是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要求为官必备“恭俭”之德。宋朝宰相司马光还提出“有德者皆俭来”的论点,认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相似文献   

13.
一、“德才兼备”的当代诠释德才兼备是对行政官员素质的根本要求,古今中外,不论什么阶级、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何种制度都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基本准则。今天,这一用人的基本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公共行政官员。公共行政官员的德与才,犹如船的舵和桨。有德无才等于有舵无桨,船难以启动;有才无德等于有桨无舵,船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是德才兼备。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在社会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或某一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纠正某种倾向,适当强调…  相似文献   

14.
“得”“德”之间曹敬宗为民公仆、当以"德"字为本,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而后自己也会有所"得"。故《礼记》有云:"德者,得也。"无德处事,一味信奉"厚黑之学",虽亦能有所得,然有德之"得"与无德之"得"是截然不同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  相似文献   

15.
张春波 《前线》2013,(11):83-83
古人云:“志正则众邪不生。”这“志正”,鄙人理解,即品德美好。所以,古人又言“清正在德”。且有“德若水之源”一说。德净,则水清;德污,则水浊。品德美好,污浊灵魂便不会附体;品德不好,就会丢失纯洁心灵;品德美好,才能成为清正之人。春秋时,宋国人子罕清正,深受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专家鉴定后拿着献给子罕。子罕拒收,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四句,应解读为“上德不德,是因其有德;下德不失德,是因其无德”。“德”字被用于同人事相关的场合,其通义为“心有所得”。是以“道”还是以“德”为伦理标准,这是“上德”与“下德”的分际所在。区分“上德”与“下德”是为“圣人之治”提供理论依据,其伦理意义在于倡导朴实之“德”,反对虚伪之“德”。“上德”之朴实,是因其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公平之德;“下德”之虚伪,是因意有所偏,行有所弃,不能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和物,是为不公平之德。倡扬公平之德是老子伦理观之主要特色。能履行公平之德,方是“上善”。“上善”是“上德”在实践中的体现。“上善若水”是“上德”的实践原则,它要求:(1)像水之善利万物那样善待一切人;(2)像柔弱的水那样不与万物相争;(3)像善于居下的水那样谦卑。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王夫之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论语》“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并且认为当时重要的朱子学者吕留良的解读是主见成说,与朱熹《集注》相违背,因而提出批评。然而事实上,吕留良同样是依据朱熹《集注》进行解读,特别强调平时的居敬涵养、慎独省察,讲的是“平生本领”,与王夫之强调“在此三者上用工夫”相一致,以致于他的朱子学研究,后来仍得到王夫之的肯定,从而表明他们在朱子学研究上并无根本的差别,且具有共同的旨趣,而有助于明末清初朱子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世事茫茫人无数 ,恩德仇怨度一生。如何对待日用寻常切身切己之德怨 ,儒家有其齐诸圣于片言 ,别凡愚于一念之精妙心法。圣人垂训 ,教以嘉谟 ,闲邪存诚 ,忠厚立德。然而圣言简约 ,后之学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却往往失之偏颇 ,不得其正。《中庸》云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对圣哲之嘉言 ,应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 ,不可断章取义 ,而自满自足 ;局于一隅之见 ,却自以为是。今不揣固陋 ,对孔子之德怨思想 ,略陈管见。《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1] (P4 2 0 )此章…  相似文献   

20.
陈炎  邓东 《理论学刊》2002,(4):119-121
袁枚的《随园诗话》以“天才清妙”的道家审美标准去消解理学对当时诗坛的消极影响 ,又以“气局见解”的儒家理性态度去保证诗歌艺术的健康发展。其“芬芳悱恻之怀” ,承续了屈原的“深情美丽”传统及以“情”为核心的魏晋美学 ;其“清旷”禅境则成为与儒、道相通的艺术境界 ,因而他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 ,是以儒、道、屈、禅诸家的美学精神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系统作为文化与美学底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