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前沿》2010,(10):23-25
本文着重探讨基于相互承认而交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相互承认而交往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本质在于师生基于相互善意的和谐交往而分享知识。师生在对等尊重、教学互长、各伸己见的教学交往中,通过情感交融、角色转换、协商参与的承认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包容、互信与合作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2.
侦查学“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是甘肃政法学院的重点教改项目之一,该项目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为指导,以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通过项目组成员不懈探索与刻苦实践,在多轮班级学生中进行教学实施与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将该教学模式的内容、实施、效果及创新予以介绍。一、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内容主体参与是指学生在教学中作为具有自为性、可为性、作为性的主体,对教学在自己角色上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体现的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作为…  相似文献   

3.
郭展新 《前沿》2014,(5):76-77
文章主论述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含义,从主体问性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思维方式和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思维、师生主体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所生成的主体间世界。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与背景资源为交往行为提供价值与意义的根据来源,因此,文化价值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生活世界因交互主体的建构呈现出交互主体性。而交互主体性又是在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的互动中确立的。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并不是完全隔绝的,二者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辨析杜绮德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从讨论的情况来看,主体性问题不是孤立的,涉及到主体、客体、实践、交往等哲学基本概念。我们认为,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有关论点,有助于我们对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入。本...  相似文献   

6.
个人交往主体性不但是个人主体性的新生形态,而且是扬弃片面个人主体性的结果。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规定,无论是理论构想还是现实选择,都在微观主体视界上追求着个人交往主体性。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健全个人交往主体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在主导角色上退一步,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对师生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权威诠释,也是教学过程中双主作用的一种界定。思想政治课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即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因此,它特别强调教与学的互动,特别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和自觉行为的养成。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以达到知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是交往教学中的两种主要交往形式.促进生生交往,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使他们在交往学习中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获得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生生交往不可缺少.有效的生生交往学习需要以心理安全和自由、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组织引导为条件.注重生生交往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单纯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学习过程从被动参与走向深度参与,课堂生活从寂静世界走向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9.
居峰 《前沿》2013,(3):160-161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平等、互动和交往,将其放之于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该教育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的双向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徐生 《青年论坛》2006,42(6):48-51
当代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的缺失主要是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扩张的结果。当代理性主义教学范式只注重调控教学过程,设计行为目标,无视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为我们解决当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心理交往的缺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哈贝马斯对心理交往的分析,应从师生互主体性、制定或论证共同遵守的心理道德规范以及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构建心理交往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龙柏林 《岭南学刊》2004,1(6):52-55
在唯物史观视野里,作为生成依赖与决定因子的交往实践,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基础;由个人主体资质和社会生活环境结构性构成的交往环体,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内外条件;由内容信息和工具媒介匹配性构成的交往中介,是个人交往主体性生成的必要环节。以上三者共同构架起个人交往主体性的生成图式。  相似文献   

12.
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师生自我之间的关系,对话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正确认识对话教学的过程模式,有助于消除课堂对话教学中形式问答化、目标虚泛化、过程形式化等误区,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独白状态,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本应充满生命活力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湖北社会科学》2008,42(2):187-189
主体间性理论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探讨主体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律特征以及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4.
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把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作为中心任务之一,激发人的主体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地位,为主体服务,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本文主要探究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及实施的条件。(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那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切实感到自己要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负责任,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内化为…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生活中体验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开端 ,在交往中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础 ,在活动中建构是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 ,在现实中超越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得到升华 ,在协调中发展使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取得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朱有志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6):17-21,36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所蕴含的大众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它是对以往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与辩证综合。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观下的大众性,反映了哲学对人类本性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相似文献   

17.
对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又提出了“学生主体论”;也有人提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论点。后一个命题看起来全面,实际上也有矛盾之处。首先,教学活动并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对  相似文献   

18.
主体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策略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实践,也是理论最生动的体现。为了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实现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我们通过研究课“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政治课的网络教学创新实践。针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探究式教学,组织了自主探究,包括课前网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和班集体探究等有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纳税问…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人格培育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培育主体性人格是现代德育的主向。主体性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德育在培育主体性人格方面具有激发、导向、塑造和凝聚作用。主体性人格的培育要贯彻回归生活、体现导向性和凸现主体性原则,实践中要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通过德育方位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净帆 《前沿》2011,(10):184-186
本文结合美国"共同知识体验"的实施特点及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提出其课程模式的构建理念如下:在课程功能与目标定位上,它追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隐性德育三方面的统一,旨在培养学生文本解读、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及合作协商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它通常采用专题读本的形式,教学程序一般包括"准备—体验—反思"三个阶段;该课程模式中的师生不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参与的主体,但教师仍需发挥"导航"作用;本课程模式提倡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