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故事的人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相似文献   

2.
就刘征献整个艺术创作而言,他的油画作品里渗透出来的对“土地”与“文化”的非理性情思,满溢出来的是无所不在的“大地情愫”与“文化自觉”。在众多艺术意象中,“大地”往往被赋予一种“母”的文化原型与文化意象。古希腊神话中大地之神常常被视为母亲女神;人类的创世纪神话,我们的先人们往往是取之于泥的,泥土成了我们的生命的符号和肉体的象征,故有“地之不存,人将焉附”之说;法国油画家华托的  相似文献   

3.
感恩母爱     
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感恩的太多太多。然而,要说世界上最值得我们感恩的是什么,答案恐怕惟有母爱。唐山大地震中,一对母子被深深压在废墟下,母亲半个身子被混凝土板卡着动弹不得,七八个月大的婴孩却在她的身下安然无恙。几天后,救助人员挖洞接近这对母子时,母亲已经咽下最后一口气,而那婴孩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  相似文献   

4.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常常念叨:她这一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我。每当这时,我就感到歉疚和不安。在我3岁那年,一连发了几天高烧,后又在左下颌长出一个碗口大小的疙瘩。奶奶劝母亲去找神道婆来治。母亲没听,抱着我到医院打了几针青霉素和链霉素。之后,热是退了,疙瘩也消了,可我的双腿再也站不起来了。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母亲常常背着我,风雪之中四处奔波求医,正当母亲为我熬肿了双眼一筹莫展之  相似文献   

6.
祝福母亲     
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是她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母亲是生命之源。 人们盛赞母亲的伟大,盖因母亲的生养之恩和母爱的无私本性。 做母亲是庄重和神圣的,她所孕育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希望,还有一个民族的未 来,因而"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 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也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从孟母择邻到岳母刺字.每个母 亲都会对孩子寄予厚望,并以言行影响、塑造自己的孩子。纵观历史,那些名垂千古 的伟人莫不有一位胸怀豁达、智慧仁爱的好母亲。生活中,很难想象一个心胸狭隘自 私的女人,会养育出一个英勇无私的儿子。我们通常从孩子身上看到的,无论是外表  相似文献   

7.
血色母爱     
玉帛 《中国减灾》2006,(3):56-56
罗莎琳是一位性格孤僻的13岁少女。在她还不谙世事时,父亲就因故去世了,母亲索菲娅一手将她抚养大。因为贫穷,罗莎琳常常受到许多人的歧视和欺侮,久而久之,她对母亲也开始心生怨恨,认为正是母亲的卑微才使她遭受如此多的苦难。索菲娅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也只  相似文献   

8.
黄河由西向东横贯河南省,象一条金黄色的锦带。如果我们把黄河比做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中州大地就是系在母亲腰间的明珠了。这颗明珠自古就曾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母亲乳汁的哺育下,中原大地,物华天实,人才荟萃,留下  相似文献   

9.
群众呼声     
任何人都不得强制他人信仰宗教政策杂志社: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现在正上中专。 我们班上有一名长期被强制信教的女同学。她母亲每天要挟她背经文,做朝拜,严禁她取食猪肉、猪血等被视为不洁之物,严禁她穿裙子等露出皮肤的衣饰,要求她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十七八岁的她正值青春妙龄,本应该无忧无虑,可她很茫然,什么都没有,除了教还是教。其实她真的很想摆脱掉,但对此她又根本不敢想,她怕母亲也怕别  相似文献   

10.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11.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12.
细节动人     
王迪 《今日广西》2008,(3):74-74
谁能说她不优秀?漂亮、有文凭,还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她29岁了,婚姻问题却还没解决。要知识,早些年总是她在挑选别人,包括因她而骄傲的母亲也常常为她参谋。  相似文献   

13.
1994年第5期,本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位在北京的台湾家庭主妇》的拙文,讲述了生产“康师傅” 方便面的台湾顶新集团副董事长魏应行先生一家在北京的生活.30年代就离开台湾家乡、现住北京中关村的魏氏勉老太太在外地的女儿看到了这篇文章,她想起母亲常常和他们几个孩子提起的台湾家乡的往事,凭着一种直觉,她感到,魏应行先生一家人似乎和她的母亲有着什么关联.母亲离开台湾多  相似文献   

14.
念亲恩     
廖红荣 《中国保安》2010,(12):74-74
在母亲离去后的这段日子里,我始终不愿意面对这个痛彻心扉的事实。于是,我试图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已,母亲从来不曾离去:在厨房有她忙碌的身影;在客厅,她顾不上看电视,连续多日熬红了眼睛,只为在寒冬来临之际,我们能穿上她亲手织的毛衣卧室里传出的铿锵之声,是她高兴时唱起的革命歌曲……同时,我尽力地把一份深深的哀思深埋于心底,不敢轻易触碰,惟恐那道伤痛的口子一开,  相似文献   

15.
大大(我的母亲)吴昭毅是在1968年春夏之交的5月去世的,距今已经35年了。随着日月的流逝.我对她老人家的思念不是淡薄,而是更加深沉了。每当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我的语言举止.常常使我产生一种幻觉:“我怎么这样像我的妈妈。”夜间,我梦见她;白天,独坐在这空荡荡的房子里.不知不觉地低声呼喊着她。近八旬的我,似乎更深层地理解了她.认识了她。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喜欢领着她3岁的小女儿逛商场。可是,每次去商场她的小女儿都非常不愉快,甚至哭闹不止。这位母亲非常不理解:商场里琳琅满目、美观漂亮的商品,怎么不能给她带来快乐呢?有一次,在商场游逛时,小女儿的鞋带儿开了,母亲蹲下来给她系鞋带儿。在母亲蹲下来与女儿处于同等高度的时候,母亲的心震颤了,因为此时她看见的不再是赏心悦目的商品,而是密密麻麻移动着的人的腿。原来每次来商场进入女儿视野的景象竟是这样的单调、丑陋甚至有些恐怖,母亲终于理解女儿为什么哭闹了。我们常说,理解万岁,而理解需要蹲下来平视。我们课程改革的…  相似文献   

17.
母亲节的夜     
张国栋 《中国保安》2006,(10):45-46
世上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我们慈爱的母亲;世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它便是母亲对孩儿的呼唤。不论年龄与性别,不论国度与肤色,母爱,永远是人类最永恒的主题。对于母亲,孩子们永远有着深深的想念与依赖。虽然孩子长大了终归要远离母亲独自去飞翔,但彼此的思念是扯不断的线,连着母子的心;虽然工作的忙碌使孩子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与照顾,甚至在节假日也不能与母亲相聚在一起,但是,母子间血浓于水的情感之树却永远常青。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全世界母亲的节日。讲述栏目为此特别推出了几位普通的保安员关于母亲的回想之作,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敬爱的父亲戴安澜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地怀念把我们抚养成人的母亲王荷馨。母亲生于1907年,她与父亲同是安徽无为人。母亲与父亲的婚约,是由双方父母定下来的,戴王两家是表亲。母亲的家境贫寒,小时候与同村的女孩一样,都要裹脚缠足,这个过程很长,其间还要参加劳动,母亲说那种肉体的疼痛和心里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默默地忍受。母亲从小性格倔强,只要她认为能够做到的事,她都要去做,缠足裹脚的这一段经历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对困难和痛苦承受和强忍的能力。父亲与母亲是1927年1月…  相似文献   

19.
刘家骥 《中州统战》2003,(10):29-29
人们常用母亲比喻祖国,是的,祖国之爱如同母亲,她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遮骄阳,抵挡风寒雪冷。我伤痛时,她为我拭干泪水,迷茫时,在漫漫长夜,她搀扶我过悬崖,手擎一盏指路明灯。我一躺在她温暖的怀抱,就会甜甜地进入梦境:花绚丽,天碧蓝,我展翅飞腾……面对祖国,任何比喻都难抒我心中情:她是巍巍大山,我是山顶小树,虽稚嫩却苍劲,敢笑傲风云。她是海上远航的巨轮,我是轮边波涛溅起的一朵浪花,是身披朝霞、站立船头的一名士兵。她是空气是水,是我的太阳神,没有她的强大,哪有奔涌的江河,哪有我温馨的家、跃动的心灵?祖国,人民,鲜血一起流…  相似文献   

20.
秋结婚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为她求神拜佛,保佑她生的是一朵“金花”(壮语占卜语:男孩儿)。母亲一趟一趟地到很远的深山里去,走几十里崎岖且人迹罕至的山路,找到据说“算得很准,许了愿就能应验”的巫婆,母亲总要从秋的米缸里掏几斤米,带上一小包茶叶过去,让巫婆施了法术,再拿回去让秋煮吃,她认为这样秋就能生一个男孩儿了。自打秋结婚以后母亲就忧心忡忡。秋没有阻拦母亲在自己的卧室里烧香并口中念念有词地忙乎,她甚至每一次都会把母亲煮给她的带着神灵之气的饭菜吃个一干二净,她知道只有这样母亲心里才能平静些。但过后秋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