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忆父亲     
父亲在一天天衰老,以前每天能吃三个花卷伴些水米饭和菜;后来是每天两个花卷伴少许水米饭和菜;再后来只吃一点水米饭和菜,饭量越来越少……我每两个星期为父亲剃一次头,每天最少一次去探望他,偶尔因事或身体欠佳不去,父亲总会亲切地询问。父亲为每日能见到我,曾在我的面前流泪说:爸爸老了,身边就你一个女儿,一天看不到,我想啊!以后的日子,不管怎么忙、怎么累,身体怎么不适,我都尽力抽出时间多陪陪他。如果丈夫能在家做饭和照顾孩子,我会坐在父亲身边,听他唠叨陈年往事,但我的眼不时会溜向电视,而无闻父亲的絮语,父亲也…  相似文献   

2.
回忆父亲     
《松州》2006,(Z1)
父亲叫"谢镜雄",想他的时候总会把他的名字与"英雄"联系起来,那是因为他参加过举世瞩目的"中国远征军",在锋火硝烟的"抗日"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杀过日本人;在血雨腥风中接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去掉了常人的脆弱与凡俗。  相似文献   

3.
张心庆 《传承》2010,(31):34-35
<正>2010年5月,一些媒体刊登了一条消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幅画《爱痕湖》,在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拍出1.00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这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是空前的。爸爸的画能为中国甚至全世界所认可,我心里也很激动。爸爸虽然没有留给我什么价值连城的画,但是在我看来,我心灵的财富,那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宝。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六年冬,我的父亲陆瑞光被反动派军阀杨森杀害在贵阳市八角岩。弹指之间,四十六年过去了。我父亲遇难那年,我才五岁。尽管年幼,可是,反动派到我的家乡——镇宁自治县弄染寨——捕捉父亲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共戴天”的仇恨种子,深埋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田深处。一九六四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位朋友处翻阅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出版的《红军长征在贵州》,该书一○九页上记述有“关于陆瑞光的传说”。作为他的后代,我由衷地感谢作  相似文献   

5.
父亲在人生路上那样顽强的拼搏,那份浓浓的乡情,为人处事那种真诚,逆境中的自信、乐观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8,(5)
我们的父亲于力群,生前担任乳山市教学研究室高中数学教研员、乳山市政协副主席,为威海市科技拔尖人才、山东省劳动模范。1927年3月27日,父亲出生于胶县东乡大西庄一个农民家里。7岁人本村私塾读书,12岁进胶县城里信义小学读书,15岁时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只好辍学回家务农。  相似文献   

7.
刘荣 《人民政坛》2021,(2):46-47
有关父亲,总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这份追思,即便在他过世十年后的今天,每每想起,都有一种伤感,一种难以表述的怀念.这份感情是一种厚重的温情,在我印象里很少有这样越来越强烈的追忆,像陈年的醋,越是久远就越发浓郁.之所以几次没有去写,主要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份多年来的感受写出来.  相似文献   

8.
回忆父亲阚维雍将军阚培荪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整整50年了。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殊死战争中,我全国军民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在我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的父亲第三十一军一三一师师长阈维雍将军于1944年秋奉命率部防守桂林,他以微弱兵力,抗拒数...  相似文献   

9.
《春秋》2016,(2)
正今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22周年的日子,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是我对父亲的思念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忘,他的音容依然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放牛娃坚定地走上了革命路我的父亲吴宗先1916年3月生于安徽六安一个贫农家庭,从小放牛受尽了苦难。1929年冬,皖西大地星火燎原,六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年仅13岁的父亲毅然参加了少年先锋队,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父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21)
正家父离开我们整整四十三年,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他是位乐观豁达、深明大义的慈爱父亲,他行医济世、爱乡办教、诚实守信、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仍难以忘怀、历历在目。至今,厦门台湾同胞纪念会馆里,还记载着父亲捐资建校,办慈善,团结服务台湾同乡的纪实。他尊崇的"卖药如卖德,伪药誓不卖"的家训,是留给我们晚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1909年10月7日出生于台湾澎湖镇海澳港仔乡,在家中排行老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7,(4)
正我的父亲黄素平是黄埔军校第六分校第17期毕业生。父亲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澄坑村,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父亲还记得教学生的第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第二支便是《大刀进行曲》。抗战爆发后父亲想参军打日本,于是弃笔从戎到县里报名投军。1938年8月,最初入伍  相似文献   

12.
13.
王秋华 《世纪行》2012,(8):46-48
我小时候,正是父亲王世杰年轻力壮、终日从事教育或奔波国事的日子。平日我们子女少有机会与父亲相聚,但是每到周日,父亲无论如何忙碌,也会抽出一天时间带我们去爬山,到野外去散步,或观访深山中游客罕到的庙宇。登山散步时,他就会教我们念诗,或考验我们背诵诗词,我所能背诵的唐诗宋词差不多都是这样学来的。  相似文献   

14.
去年是父亲潘菽诞辰110周年。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发起一个纪念活动,为他在南京大学校园里建立一尊铜像,并得到他家乡宜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作为家属感到无比欣慰和感激。  相似文献   

15.
我的案头摆着一个小巧精致的镜框,里面镶嵌着我的一张照片,那是在1993年9月石家庄市政协八届一次全会上拍照的,画面是大会选举场面,我正在投票(见下图)。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便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侯伯文 《黄埔》2008,(1):13-14
2007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和全面抗日70周年;同年10月17日,是我的父亲侯镜如诞辰105周年;  相似文献   

17.
侯松平 《黄埔》2013,(2):115-118
2011年夏,在新郑民盟支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笔会上,著名书画家、河南省炎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王留民先生问我:“侯老先生好吧?”我答:“去年10月1日到孙中山校总理那里报到了。”他一愣:“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如实说:“老父亲临走前一再嘱咐,不要打扰任何领导和亲戚朋友大家都很忙.千万不要添麻烦。我们子女认为‘孝顺,孝顺’,就是顺着他老人家的心愿,  相似文献   

18.
文革前 ,我们家一直自称是“福建厦门人”。为什么文革后报上又说我们是“台湾省籍”呢 ?和其他许多背井离乡来到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一样 ,这里包含了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得还在上小学的时候 ,父亲就曾经在饭桌上对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们严肃地说 :“我们家实际上是台湾人。当年日本占领了台湾 ,你们的爷爷还很年轻 ,他不愿当日本臣民 ,带着新婚的妻子———也就是你们的奶奶———和年少的弟弟妹妹 ,陪同他年迈的爷爷 ,买了一条小渔船 ,渡海来到厦门定居。”他又告诉我们 :“当时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台湾人在大陆被人看不起 ;再加上有些海…  相似文献   

19.
侯松平 《黄埔》2013,(3):59-62
大好人父亲是个好人,正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叔叔讲的:"你父亲有特点,不是一般的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父亲有特点、了不起,用我母亲的话说:"你爸是个大好人,也是个死心眼的人。"父亲的"死心眼",是我母亲常讲的"笑话"。"千万不要寄皮袄!"那是1958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大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正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20.
这是童小鹏同志(时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1961年9月在庐山为我拍摄的相片,四十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因为它记载着我曾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并聆听他谆谆教导的幸福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