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行健 《法制博览》2008,(17):48-48
在《演义》第四回,有“孟德献刀”的故事。说的是:渤海太守袁绍,差人给司徒壬允送来一封密信,希望他找机会除掉董卓,王允把众官请到家中宴饮,共商诛除董卓之计。骁骑校尉曹操想出一计,向王允借七宝刀一口,要入相府乘间刺死董卓。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在小阁中会见董卓,适有吕布在侧。  相似文献   

2.
分忧术     
梁发芾 《法制博览》2010,(18):74-74
《三国演义》中,身为司徒的王允,面对董卓和吕布的气焰,心中发愁,晚上在自家的后花园偷偷地对天垂泪,不想却看到自己收养的歌伎貂蝉,也在牡丹亭畔,对月长吁短叹。原来,貂蝉看到自己的主人双眉紧锁,愁肠百结,却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自己的恩人,也忧心如焚。王允听到貂蝉的诉说,大喜过望,知道大汉皇朝的命运,就悬于这个小小女子身上,于是,两人合谋定出连环计、美人计,专等董卓父子上钩。  相似文献   

3.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4.
七娃 《法制博览》2009,(23):29-29
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字,就得有倒霉的人。而我要说的这个人,却是个活着和死了都很倒霉的才子。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华上。  相似文献   

5.
叶树浓 《法制博览》2009,(11):45-45
《三国演义》里冤死的武将不少,尤为典型的是魏延,这么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忠心耿耿(起码对刘老板是如此)的一位猛将,最后却挂在自己最信任的伙伴马岱刀下,落得个身首异处、夷延三族的下场。魏延的死,是被他那倒霉的后脑勺所害。他第二次出场杀了韩玄,救了黄忠投刘备。谁知诸葛亮这家伙不但不念其功,反而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相似文献   

6.
千万别当吕布的老爸。吕布天生克父亲。亲爹死得早,两个干爹都被他自己杀了。 嫁人千万不要嫁给刘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就是刘备的人生格言。即使甘心成为“衣服”,也不见得有好下场,糜夫人跳了井,孙尚香跳了江,看来刘备“五行缺水”!  相似文献   

7.
李秋 《法制博览》2009,(17):65-65
京剧《草桥关》中姚期有一句嘱咐姚刚的唱词,“天威莫测儿要多加小心”,这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是一点也不错的。专制君王特别是秦皇汉武朱元璋这类“雄主”,舍得杀人,尤其舍得杀自己人,其“天威”之“莫测”,有时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说,朱元璋杀了自己的亲家、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却又向李的儿媳、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承诺,216年之后,一定给李家平反。  相似文献   

8.
曹澍 《法制博览》2011,(12):70-71
冯玉祥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民国时期一位相面高手见了冯玉祥后,对冯玉祥有极其深刻地观察和认识。他用三国人物作比喻,说冯玉祥:“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诈如吕布,运只袁绍耳。”  相似文献   

9.
蒋子龙 《法制博览》2010,(10):66-67
一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郑重其事地在电视上卖弄他的深刻:“这是个胡说八道的时代,但胡说八道要分工精细,演艺圈胡说八道,会逗大家开心,权威人士胡说八道,却会置人于死地。”何谓“胡说八道的时代”?即“雷人的时代”,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只是境界不同,前者是语不惊人自己死,后者是一句话要把别人噎死,而且气死人不偿命。  相似文献   

10.
求生是人的本能。即使是贼胆包天案犯,在死到临头之时也会魂飞散,悔不当初。但羁押在苏北某市守所里的这名集抢劫、故意伤害、抢夺、盗窃四罪于一身的死囚,面对将执行的死刑,竟显得异常平静。他对司法人员说:很多人都怕死,留恋这个世界,而我却宁愿死。对我来说,生不如死,死是一种好的解脱和归宿。我把这世界上一切都看透了,没有爱,没有真诚,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欺骗和无情,我恨这个世界和人们.尤其是女人!你们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死掉……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般万念俱灰的言语,竟出自一个年仅19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