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少奇领导华中敌后抗日的军事战略与策略思想黄祖琳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斗争中,亲临第一线指挥,取得了成功地开创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发展华中地方武装和新...  相似文献   

2.
1938年冬.中共中央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确立“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1月6日全会闭幕,9日中央政治局即发党内通知,宣布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①为了贯彻落实发展华中的既定方针,对付华中日益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1939年11月,刘少奇率中原局直接进入华中敌后,直到1942年3月迟延安.在华中,他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策略思想具体运用到华中敌后,力挽狂澜于既倒,迅速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观照刘少奇在华中敌后二年多的斗争实践,他…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为了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委派刘少奇出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临危受命,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组织和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以他的雄韬伟略,重振新四军雄风,使华中大地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此时,在华中敌后奔波劳累的刘少奇,并不知道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热切地关注着他,酝酿着如伺更好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领导才能。  相似文献   

4.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重点发展华中,刘少奇出任中原局书记。他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组织与建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兼华中军分会书记,以他的雄韬伟略,重振新四军雄风,华中大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抗日民主新气象。此时,在华中敌后奔波劳累的刘少奇,并不知道远在延安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热切地关注着他,酝酿着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才智。在“九月会议”上,一些中央领导人不约而同推崇刘少奇。会后,毛泽东赞誉他是“正确的领袖人物”。1941年深秋…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时期,刘少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着力加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强化党对军事斗争和政权建设的领导,为夺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领导建立和巩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华中敌后斗争的同时,积极创办华中党校,为培养大批干部,加强根据地的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四○年十月下旬,刘少奇从皖东抵达盐城。经中共中央批准,统帅新四军、八路军一部的华中总指挥部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盐城正式成立,陈毅任代总指挥(总指挥  相似文献   

7.
正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全会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路线,基本上克服了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党的各项工作迅速发展。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了"应当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华南"的方针。会后,出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奉毛泽东之命去华中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撤离竹沟的决定1938年11月23日,刘少奇化名"胡  相似文献   

8.
鉴于华中抗日根据地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11月,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决定撤销以王明为书记的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调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党的工作。本文试就刘少奇对发展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卓越贡献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这是一个皖东人民多年来一直怀念着的伟大的名字。1939年11月底至1940年10月下旬,刘少奇肩负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领导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重任,从延安来到皖东敌后,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工作。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以皖东为发展华中的战略基地,领导江北新四军、八路军,坚决抗击日军,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积极向苏北发展,建立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赵戎 《世纪风采》2014,(12):3-7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即“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井把发展华中的任务交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少奇。  相似文献   

11.
王珲 《北京党史》2023,(4):43-48
1938年年底,刘少奇肩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使命离开延安,深入华中敌后领导开展抗日斗争,直到1942年才离开华中回到延安。他在领导华中敌后抗战的过程中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注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内团结统一,狠抓党员的教育培训,突出党员的党性教育,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维护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党的政治建设打开华中工作新局面。刘少奇在华中敌后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为巩固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和发展壮大新四军、深入推动全民族抗战、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峰 《党的文献》2020,(6):58-65
1942年3月,已经基本完成"发展华中"任务的刘少奇,根据中央要求启程返回延安工作。刘少奇3月19日从华中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启程出发,在各地交通员的护送下,从苏北进入山东,经太行过太岳再入晋绥,跨过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微山湖、平汉铁路、白晋铁路、同蒲铁路与晋中平原敌占区等重重封锁线,历时9个多月,终于从华中回到延安。在护送刘少奇返回延安的整个行程中,虽然充满困难与危险,但是刘少奇尊重并信任当地交通员的计划,积极配合他们的过路方案,使他们能够不受干扰地根据实际敌情的变化作出正确安排;各区域间也能有效协调组织、相互配合接护,体现出党的地下交通体系在突破日军封锁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年11月24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诞生九十周年。抗战时期,从1939年1月到1942年3月,刘少奇在华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推动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建设抗日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特别在建立、坚持和发展华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更是功勋卓著。本文就此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刘少奇以毕生的精力和杰出的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刘少奇不仅领导开辟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而且深入华中敌后,迅速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开创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一、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开创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从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华中地区的形势对发展人民抗日力量和建立根据地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华中敌后红旗漫──刘少奇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何光国刘少奇(左一)、陈毅(右一)和奥地利医生罗生特在苏北盐城合影。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也认为,"只要控制中原,实质上就能支配中国",因此,力图夺取和巩固这一地区。国民党为保住...  相似文献   

16.
1939年 1月 ,刘少奇作为中原局书记奔赴华中敌后领导抗战。在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过程中 ,他提出和阐述了关于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最高组织形式及其领导力量等一系列建政思想 ,以这一建政理论为指导 ,采取了选拔和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大力推行“三三制”原则和分二步走的建政步骤等措施 ,为开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新局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即“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翌年初,刘少奇到华中组建中原局,194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离开华中,到延安党中央工作。在这3年多时间里,他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做了大...  相似文献   

18.
<正>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从华中北上山东检查指导工作。此时,山东抗战面临最为艰难的局面。刘少奇到达山东后,立即埋头搞起了调查研究。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刘少奇认为,造成山东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根据地领导班子群众观念薄弱,  相似文献   

19.
甄实 《党史博览》2013,(9):17-22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会议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重申了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和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会议还决定。撤销中共中央长江局。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南方局,并把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中原局委员。刘少奇任书记。由此。刘少奇在华中抗战发展的紧要关头.担当起建立与发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历来重视报刊的舆论宣传作用,对报刊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从1939年到1942年,刘少奇在华中工作的短短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