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来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81年至1985年)已于1981年3月27日提交到马来西亚议会讨论。本文拟介绍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一、第四个五年计划书的结构马来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回顾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时期(1971年至1990年)中的过去十年(1971年至1980年)的实际成绩;第二部分列示今后十年(1981年至1990年)的综合指标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七十年代是马来西亚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时期,它于1968年制订“投资奖励法案”,鼓励与欢迎外资投资发展劳动集约型面向出口工业;1971年制订“自由贸易区法案”,1972年实施保税工厂制度,从而基本上完备了以外资企业为中心发展劳动集约型面向出口工业的经济体制。此外,马来西亚从1970年起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限为二十年,即1970—1990年),同年开始实施第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0—75年),1976年起实施第三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76—80年)。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7.8%,高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价格迅速回升,加上世界市场对所有产品(包括工业制品)的需要普遍增长,这将保证马来西亚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1976年的头两个月,马来西亚的出口额比1975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序言马来西亚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从1976年开始的马来西亚第三个五年计划(即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便是要缩小这种收入差距,而且要探索其根本原因并消除其障碍。但从马来西亚的社会现状看,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后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于1970年制定,并于次年,在第二个马来西亚计划(1971—1975年)中正式提出。它有两个直接目标,它设想通过这两个目标来最终实现民族的团结。第一个目标是“通过提高所有马来西亚人(无论什么种族)的收入水平和增加其就业机会来消灭贫困”。第二个目标是: 加速马来西亚社会结构改革的进程,以便纠正经济的不平衡,从而减少和最终消灭对种族与经济功能的等量齐观。新经济政策一直是在“远景规划纲要”(1971—1990年)的框架内加以实施的,如今已行将结束。现在该是为新经济政策以后的时期进行评论和规划的时候了。为了为这一重  相似文献   

6.
序言提出以消除社会贫困和改组社会结构为两大目标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与马来西亚第二个五年计划(1971—75年)是同时起步的,现在已经接近于“新经济政策”的终期期限(1990年)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1)缩小与扭转原住民与其他种族之间的收入不均衡;(2)改组就业结构;(3)改组种族间的资本所有权占有结构;(4)扶植发展原住民企业。其中,改组就业结构指促进主要就业予以农业部门为中心的低生产率经济部门的马来人社会参与到商业、工业等比较近代化的经济活动中去,其目的在于通过马来人就业部门的转移来提高原住民(马来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和消除种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由西马来西亚(西马)和东马来西亚(东马)的沙巴和沙捞越两个州组成。西马的发展计划早在1950年就开始实施,而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后的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是1966年才公布实施的。东马两个州是否很妥善地纳入马来西亚各个五年计划呢?这两个州是否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不同而被视为累赘,仅仅作为一种计划外的附加物出现在计划里呢?总之,编制西马计划的经验是否可用来解决远未开发的东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将越南的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作比较时,过去十年的实际经济成就就比较清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的惨败(在此期间越南经济不但没有扩展反而收缩下来)导致了政策上的重大转变。笫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率(根据新数据)仅为1.5%。工业生产停留在1976年的水平上,农业生产每年仅增长2%。随着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社会主义化的步伐放慢了,实行了物质刺激,同时比较注意个人的利益。由于风调雨顺,粮食产量从人均268公斤上升至1983年的300公  相似文献   

9.
棕桐油工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它继续沿着与马来西亚其它产品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去年,当其它各种商品的出口都下降时,棕榈油的出口收入却增加了29%。这使得棕榈油成为马来西亚占第二位的外汇来源。在马来西亚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其它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将缓慢增长,但这可由普遍增涨的价格取得补充。  相似文献   

10.
一、外资投资进人调整期进入9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国内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应短缺、工资水平上涨、土地价格上涨、社会基础设施局促、企业经营成本上涨等形势。为此,马来西亚政府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1991年2月,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总理提出了“公元2020年前景”,马来西亚准备在公元2020年以前进人先进国家行列;1991年6月马来西亚政府公布了取代“1970—90年新经济政策”的“1991—2000年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第二个经济发展概要展望”,7月公布了“第六个五年计划(1991—95)”,明确地规定了今后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的代替进口工业化政策推行到六十年代末期便受到国内市场的局限,加上它的初级产品出口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出口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增加其出口外汇收入,大量的劳动力等待就业等等困难。因此,马来西亚虽然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1965年至1970年)仍然发展代替进口工业,但实际上它在1978年便开始把它的工业化方针从发展代替进口工业转向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接着马来西亚政府在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71年至1975年)中,明确提出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方针。与此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起飞,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并济身于世界第19大出口国。然而,去年7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近年来马来西亚的外贸发展状况和近期外贸政策调整作一分析。一、马来西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马来西亚自从1957年8月31日独立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0年),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选择了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消费品工业。这一阶段,对外贸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1971-1985年),对年代初,…  相似文献   

13.
工业结构的变化马来西亚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才真正实行工业化政策,工业化的历史比较短。回顾马来西亚过去十年(1965—75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它的发展是极其稳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966—70年期间为5.5%,在1971—75年期间为7.4%。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于天然橡胶、锡、棕榈油、木材、石油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经济以很高的速度发展。1971—1980年,国内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达7.8%(六十年代为6%),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增长率最高的。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1973年(12.3%)和1976年(11.6%),最低年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经受严重危机的1975年。就产值来说,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国内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1980年为261.88亿马元,人均年收入增长5.5%,达1,142马元。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是马来西亚实施第三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按1970年固定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261.88亿元(马元,下同),比1979年的243.46亿元增长了7.6%,低于1979年的增长率8.5%和1976—80年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8.6%,但高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在东盟五国当中仅次子新加坡居第二位。通货膨胀率为7%,在东盟五国中是最低的。平均人口国民收入达3,649元,比1979年增长了34%。  相似文献   

16.
1973年,马来西亚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5%,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超过了1971—75年的计划增长指标(计划增长8.8%)。马来西亚的经济确实已从恢复转向发展,经济不断有所增强。一般预计197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也可增长1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可增长7—8%。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几个国家当中,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受到石油资源的益处)作为投资市场的有利地位不断有所提高。国外投资者鉴于马来西亚这个投资市场有利可图,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对鼓励外资投资电子工业(最长免税期限长达十年之久)部门订有极为细致的外  相似文献   

17.
当前马来西亚的经济扩展期是于1986年年中从其经济衰退的低潮中摆脱出来后开始的,现在正在进入它的第五个年头。马来西亚《1990—91年度经济报告书》估计199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将为9.4%,高于1989年的8.8%,为197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这次的经济回弹归功于强有力的国内需求,特别是私人资本投资的扩大,1990年  相似文献   

18.
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80年)和第3个五年计划(1980—85年)的完全失败,迫使越南共产党的老卫士在1986年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下台。实际上,改革者们的执政标志着越南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新经济政策着重于三大生产计划:粮食和食品、消费品和出口产品。农业构成越南经济的基础,并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养活其大约80%的人口,因此其发展业已成为第4个五年计划(1986—90年)的主要目标。在这方面,新的改革已注入土地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及农产品的交易。改革者们也采取了其他矫正措施,以维持越南农  相似文献   

19.
在统一以后的十年期间内,越南的经济由于主观上失误和客观上不利形势的相互作用而经历了一条挫折与摸索的道路,终于面临走头无路的经济困境,不得不把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来以寻求出路。在统一后的这十年期间内,前五年是走向挫折的过程,后五年是寻找出路的摸索过程。这一历程正好和统一后的两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相一致,即: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和第三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相似文献   

20.
应马来西亚上议院和柬埔寨王国参议院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李贵鲜率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于2006年12月13—23日对马来西亚和柬埔寨进行了友好访问,考察了解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此访巩固了中马、中柬传统友谊,增进了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