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不是内容相同的概念,它们有着区别和联系.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进行理论的辨析,对于科学认识当今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和提升中国经验,改革和完善中国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内外的当代中国:政治领导、对外政策与其中国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当代中国是中国传统之内和之外的中国。它以改革——包括对内对外国策改革——超越了先前的中国传统,但同时又以复杂精致的深刻的方式承继了中国传统,因而是中国和中国特色的。本文拟选取几个与中国的对外态势和对外政策深切相关、但又更为广泛的中国的观念和行为特征,指出它们的传统中国特性,并且总结和展望中国的国家方向和对外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3.
认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和继续发展。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和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想,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中国未来发展的各种瓶颈和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本文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方向。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蕴,就是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路是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探索和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表明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又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即向世界贡献了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宪政和法治的经验和样式都是西方的,当下中国如何践行宪政和法治呢?<宪政与法治的中国语境>一书从西方经验和中国意义、当下中国法律发展中的中国法律问题的反思和传统与民间的观照三个研究进路对此进行分析,直面中国宪政和法治发展中的问题,解读中国语境下的宪政和法治发展,彰显宪政与法治研究的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特色"的道路和理论体系,引领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发展这一"特色"的道路和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梦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对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略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公安机关在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一是深入调查,加强研究,提高认识,把握规律,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回顾建党80年来文化战线的斗争,成功的经验是:遵循了文化战线斗争的规律;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战士;建立了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失败的教训是:采取了违背文化战线斗争的规律的“大批判”和政治运动方式;推行了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左”的错误政策;麻痹了思想、丧失了警惕、松懈了斗志。展望21世纪文化战线的斗争,应当着重把握三项战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同时重点处理好文化战线和文化市场、文化斗争和文化消费、文化战士与文化商人三种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在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社会冲突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法律控制的社会冲突是自然人与法人的行为冲突,这种行为冲突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性。社会冲突的法律控制具有预警、宣泄、救济、秩序等作用,但也存在着范围不足、僵化和社会成本高等局限。完善社会冲突中的法律控制,需要以立法的方式确立利益主体的平等地位,明确界定产权,实行分配正义,确定社会冲突的多元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社会和谐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由三农问题引发的诸多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而成的农民群体抗争表现形式,是社会转型期农民群体利益表达和权利诉求非常化的自力救济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政策调整、制度安排和法治保障等途径,保障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是有效预防农村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群体性、过激性和破坏性,必然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消极影响。一旦处置失当,必将演变为社会治理危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将其纳入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认真防范,依法处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及社会冲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突在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都存在。在开放的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更是多样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大同"理念使人们长期以为冲突是社会中一个消极的现象。然而很多时候,冲突是彼此对立的各群体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冲突对社会的积极功能长期以来遭到忽视。当然,无序的冲突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正视社会冲突并使得冲突在一个合理机制中运行,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杜少臣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58-72,M0004,M0005
社会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超越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存在。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内在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底色和社会关系格局,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冲突理论无法理解、诠释和解决中国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冲突现象。本位论、取向论、均衡论和计谋论是本土社会理论对于本土社会行为和文化心理特征的四种基本判断。自我本位固化的自然秩序、权威取向的文化心理特性、追求均衡的保守主义和利己主义本质,以及重策略、轻原则的"理性"选择习惯,是导致人际冲突发生的四种主要文化症结。这些根源于中国文化深层心理以及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仅内在地隐含着社会冲突的种子,更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行政伦理问题由来已久,行政伦理建设也是政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行政伦理问题随着政府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政府的发展而发展。行政伦理的核心是行政责任,由于政府行政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其在履行行政责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责任冲突,包括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等。行政伦理的建设与加强体现于冲突的应对过程中,组织、个人与法制三个方面则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冲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犯罪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当前相当一部分犯罪是由社会冲突引发的。这种剧烈的社会冲突主要不是政治冲突,而是经济利益冲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交织,公民社会、理性社会尚未形成。因此,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尤其是治理犯罪,不能仅仅依赖刑事手段,应采取务实、多样化策略和技术,并逐步过渡到高水平的法治规则解决方式,即主要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和谐和社会矛盾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矛盾的产生既有物质利益、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思想价值的原因。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理路。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性质之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性质,中国大陆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是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但台湾地区学者的看法却不尽一致。分析两岸学者特别是一些台湾学者的观点,结合两岸关系的现实,应该明确海峡两岸的民商事法律冲突不是国际法律冲突,而是区际法律冲突,是特殊的区际法律冲突,是私法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