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书海导航     
该书是作者继《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之后探讨中国模式的又一部力作,作者从“文明型国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解释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安排及其背后的理念,论证了中国许多做法的深层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9,(5):54-54
当它再版时,网上有人发出“终于再版了”的感叹。 出版于2000年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早巳让爱乐者们踏破铁鞋无觅处。该书系著名的匈牙利裔美国音乐学家保尔·亨利·朗70年前所著。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西方文明”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三千年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  相似文献   

3.
1、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将变得更加直接。利用WTO来制约中国,通过促使中国遵守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国际规则,逐步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最大期望。如何警惕和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意识形态渗透和“西化”、“分化”图谋,是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2、社会转型加快,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新的要求。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文明迅速发展、社会分化与整合交替进行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失调和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入WTO,我国社会的分化、变革、重组和再造,都将随着经济结构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叶再春 《前线》2011,(3):30-31
不同的文化或者文明,真的会出现美国学者亨廷顿所主张的“文明冲突”吗?前不久,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高端对话,邀请杜维明、张世英和黄柑森三位重量级学者,分别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文化的选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雷思海 《党建文汇》2008,(11):19-19
面对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以美国和西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界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面避谈美国和西方的大国责任,另一面却在大谈中国的“能力”和“使命”。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但美国上下却希望全球各国配合其金融政策,让其他国家来替自己的损失部分埋单,其理由是,“救美国等于救世界”。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描述冷战后时代的世界图景,试图预测正在形成中的国际秩序。1993年夏季,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阐述了其“文明冲突论”的新模式,其中心论点在于:未来世界冲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集团必须巩固其主导地位,以对付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联合。依照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模式,国际冲突的发生是由于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主权国家之间为实现各自目标和利益而进行的对抗行动。自从二战结束、冷战开始以来,这种传统的模式在国际关系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处于深刻的调整之中。在展望未来世界走向时,西方一些人士盛倡“文明冲突论”。其中,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著书演讲,鼓吹这种观点最为起劲。亨廷顿声称,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的。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上发生的地区冲突,最有可能升级为大规模战争。如果说还会有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将是一场文明间的战争。亨廷顿还将文明冲突具体化。他认为,西方与那些文明的挑战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尤其困难和对立的。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  相似文献   

8.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三种在西方原本历时递进的文明形态,在中国却共时并存,异常复杂。要么西方化而丧失自我,成为西方的附庸:要么以本土文化为本位而无法进入现代,无法融入全球文化。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正面临着这一两难困境,也正在为走出这一困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有句谚语——“谁给钱,谁就有权点歌”。这句话有时被挪作他用,“点歌者”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唱歌人”是俄罗斯的一些媒体、学者和政治势力;所唱的“歌”要么是对西方世界的“赞歌”,要么是俄罗斯的“悲歌”。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刍议     
人类的发展观大体经历了以经济上的量的增长为追求目标的所谓“发展”观、“经济”发展不只在量而且要以“质”为核心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即是现代化”的发展观、社会全面发展观、“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以解放人的个性能力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的以“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共产主义理想发展观。在我国初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且普遍“小康”之后,可以考虑跨过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不要以西方发展工业文明为赶超目标,创意并建设新的“信息、生态、人道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1.
书山径     
作者小传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8,(2):15-16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相似文献   

13.
苗文玉 《探索》2022,(6):14-2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浸润、中国共产党对新文明的自觉追求、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滋养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成就的升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厚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以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繁荣发展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关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构合作共赢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新形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证明“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单向发展论”“国强必霸论”等基于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文明认知的理论是错误的。这些西方错误理论并不适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也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追求。这种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为人类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4.
书荐     
《当代贵州》2013,(23):60
作者:王天玺著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中美关系论》摘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是最大的东方文明之国,美国是最大的西方文明之国。重心东移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中美两国处于国力消长的关键阶段,两国之间经常碰到矛盾和冲突,但战争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和代表西方  相似文献   

15.
文化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危机,主要是“工业文明过剩”的危机。这里所说的“工业文明过剩”,主要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仍然沿续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选择,即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这种战略派生出了其文化发展的种种片面性和局限性,用中国的说法就是“重理轻文”,即重视科技的发展而淡薄“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危机,首先表现在“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的盛行上。现代工业文明以高科技为手段的对于自然的掠夺,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强国必霸”的历史定律。中国式现代化以“五大文明”协同推进,重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物本主义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格局,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征服自然”范式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7.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良栋 《发展论坛》2002,(11):12-15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上的一个崭新的表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应当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政治文明谈起。一、文明“文明”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中西方文化典籍之中。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意思是指人文教化的道理和方法。在《易经·文言传·乾》中就有这样的话:“‘见龙在天’,天下文明”。这里讲的“文明”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德治与…  相似文献   

18.
郑东超 《前线》2022,(4):52-53
<正>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将策动“颜色革命”作为干预别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的重要手段。“颜色革命”惯以“反腐”“反独裁”“改善民生”为幌子,打着争取“民主”“人权”“自由”的旗号,搞“街头政治”“民主运动”,图谋实现政权更迭。其实质是美国妄图以低成本的非战争手段扶植亲美政权,巩固并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跟踪研判、及时把握“颜色革命”的新动向,对更好地洞察美国全球战略演变、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明冲突论”及对它的批评美国出版的权威刊物《外交》,在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了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作者站在国际政治及全球文化发展的角度,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主要矛盾冲突作了新的概括。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在国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