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其中的"三味药"之说虽有他10年前的主张的旧影,但时至今日,我们回味咀嚼,仍觉满口余香。哪三味药呢?曰: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胡适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有  相似文献   

2.
胡竹峰 《各界》2014,(9):8-10
我喜欢看胡适的照片,他的样子,比起文章来,更养眼更迷人更舒服。鲁迅当然有文豪气质,论风流潇洒,还是胡适略胜一筹。胡适的脸,称得上相貌堂堂,胡适的身段,配得起“周正儒雅”四个字。从长相上说,废名太奇,茅盾太瘦,鲁迅太矮,徐志摩太嫩,穆时英太粉,钱玄同太憨,老舍太正,李叔同太古,巴金太薄,朱自清太板。沈从文面相不错,英俊清秀,但当时文化分量不够,看起来少了股味。丰子恺年轻时的像片我没见过,老来须发花白,清瘦脱俗,是个人物。李叔同有古意,于右任仙风道骨像胖罗汉,都有不俗模样。当真论起来,还是胡适最好看,最极致的书生之脸,最极致的书生之躯。  相似文献   

3.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史飞翔 《各界》2013,(11):44-44
胡适比冯友兰大四岁,但却是他的老师辈人物。1917年,胡适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时候,冯友兰还是北大三年级的学生。1930年,冯友兰曾将《中国哲学史》的书稿寄给胡适,向他请教,胡适除了提出对老子年代不同的看法外,对全书未做任何褒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连日颇忙,  相似文献   

5.
方直 《各界》2011,(9):87-89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说起胡适的婚姻,都知道他一生只结过一次婚,妻子是他母亲冯顺弟亲自给他物色的江冬秀。殊不知,婚姻之外他却有着一个深爱着的情人,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一一曹诚英。然而造化弄人,在痴情的曹诚英辗转海内外追随胡适长达数十年后,胡适依然未能给她婚姻。在这场传统婚姻和真...  相似文献   

6.
周汉兵 《党政论坛》2011,(20):35-35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  相似文献   

7.
林建刚 《理论视野》2013,(10):61-63
晚年胡适思想中自由主义的内在变化,可以通过他对两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的态度变化中得到确证。这两位教授就是拉斯基与哈耶克。拉斯基从修正自由主义的左翼走向了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哈耶克则在反思拉斯基的同时,重新振兴了古典自由主义一脉。青年乃至中年时期的胡适,似偏爱拉斯基,而到了晚年,胡适则青睐哈耶克,两人在胡适心目中的价值位移,体现了胡适的思想变化。考察胡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看出胡适思想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8.
1948年12月14日,胡适匆匆飞离北平。临走时,他只带了几份研究((水经注》的手稿和其父年谱的手稿。他多年收集的大量珍贵藏品(包括藏书、手稿、书信、日记、档案、照片等),则留在了北平寓所。胡适走后再也没回大陆。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美国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京大学。令胡适没有想到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批弥足珍贵的藏品却被有关方面人为地一分为三了。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清廉     
李传玺 《党政论坛》2010,(10):51-51
“清廉”这个词应该是专指仕途之人的。胡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写文章教书办杂志,似乎与这个词不沾边,但他毕竟出任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后来也担任过所谓“中研院”院长,在国民党那样一个贪腐的环境中,胡适能否保持清廉,不致堕落成他一直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居民需求不足是经济低迷的根源,因而开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药方,政府也下了大剂量的猛药,但效果不甚显著。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为经济把脉。其实,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是同一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上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哲学思想的一次清理和反思,对胡适所受激烈批判的实在论、真理观、方法论、历史观等作了分析,试图恢复胡适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于胡适哲学思想的贡献、特点和局限,也从几个侧面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写小说可以虚构,写历史却不可.内地不少书刊谈胡适1949年的事,说"共产党方面未放弃对胡适的争取"、"西山一带的中共广播电台已经明确宣布:只要胡适不离开北平,不跟蒋介石走,中共保证北平解放后仍让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朋友传达了毛泽东给胡适的一个口信,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13.
杨建民 《各界》2011,(4):87-88
1923年5月29日,正在南方休假的胡适,接到安徽老乡,也是协助他编辑《努力周报》的朋友章洛声的一封信。在信中,章告诉胡适,也是协办编辑工作的朋友高一涵,娶了一个妓女“来家做老婆”。当然,章洛声对此是不满意的。在信中,他表现出了自己的“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药价虚高导致病患者负担加重,这是近年来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一个社会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媒体多有披露,根子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医院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卖药的利润,所谓以药养医。顺理成章,药价越高,医院所得越多,医生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再加上全国医药生产企业过多,药品全面过剩,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使自家生产的药能够进入医院药房,厂家使出了浑身解数,高回扣、送红包蔚然成风,这些都要打入成本,于是通过打“新药牌”、“合资牌”以及换包装换批号,药价一路扶摇直上。苦了求医问药者。为了使虚高的药价降下来,有关部门开出两个“药方”:一是国家计委对部分药品家行政府定价,所谓“限价令”,二是由卫生部门牵头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两个“药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最终使病患者受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引起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强烈不满,确属始料不及。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有关各方,希望能对药价问题理出个头绪。  相似文献   

15.
马明晖 《党政论坛》2012,(10):14-14
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来求他写一幅字,而且希望他写一点儿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说:"我得到了一个养生长寿古方,药只有四味,今天就赠给你吧。"于是,苏东坡的狼毫挥洒起来,在纸上写道:"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哪里有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国有企业不断开列药方,狠下猛药,却为什么收效甚微?我认为,是没有真正看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即没有把国有企业当作一种特殊企业来对待,而是沿用了对一般普通企业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一、从建立国有企业的初始动因看国有企业的特殊性综观世界各国建立国有企业的动因,无非有四种理由:一是为了发展经济。众所周知,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之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部门,如交通、能源、通信等,虽然于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因其资金投入需要量大,资本周转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谦  周志伟 《学理论》2013,(24):50-52
基于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发展脉络,来探索此阶段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反应。五四时期,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经历了一个合离过程。主要探讨二者在文学革命初期的相遇,问题与主义之争时的区分,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后的分道扬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胡志金 《各界》2022,(2):17-20
1946年7月,胡适就任北大校长,他在履历卡"出身"一栏赫然填上"梅溪小学、澄衷中学、中国公学".这三所学校,承载了胡适沪上求学的美好回忆,成为胡适一生的珍藏! 澄衷中学的前身,是由清末著名实业家叶澄衷于1900年捐资创办的国内第一所班级授课制学校——澄衷学堂.1905年春至次年秋,胡适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最美的青春时光....  相似文献   

19.
小时俟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说的是一渔夫身上生了一种胀疮,久治不意。后求治于一“名医”,“名医”看过疮,开过方,配过药之后,叮嘱病人敷完之后再来续诊。病人遵从医嘱,每隔一周复诊一次,而每次来总要带点小鱼小虾“意思意思”,从来空手过。如此这般数月下来,虽说伤。不见痊愈,但确有好转。一日病人又如约前来复诊了,不巧医生不在家,医生的妻子就照着药方给病人配了药。医生回家后得知此事,懊悔万分,冲着妻子吼道:“这下小鱼小虾你吃绝了!”原来这位“名医”在给病人看病时“留了一手”,每次配药时总是少放了…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