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伟 《各界》2010,(10):1-1
在追随蒋介石的众多显赫人物之中,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与蒋介石渊源颇深。陈氏兄弟的二叔陈其美与小他9岁的蒋介石是结拜兄弟,陈家的第二辈人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陈氏兄弟后来一道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掌握人事和组织,成为那个时期最有名的一对兄弟,  相似文献   

2.
李普 《瞭望》1992,(39)
1.遥想公瑾当年 淮海大战,解放军60万人,打败蒋军80万人,歼灭蒋军55.5万人。被歼的五个兵团,大部分是蒋介石的精锐。中原逐鹿之争至此结束。蒋介石末日来临。淮海战役后十天,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引退”。中国历史上,得中原老得天下,果然如此。 这样的大战,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淮海  相似文献   

3.
梁茂芝 《侨园》2013,(11):72-73
<正>蒋介石一生曾多次成为行刺的对象,其经过已屡见报端,但广东军阀陈济棠谋划实施的南昌"刺蒋"案至今鲜为人知——三刺客南昌偷袭蒋介石1931年6月26日,南昌。蒋介石、陈诚、杨永泰等一行在讲武堂举行阅兵式。结束后,蒋介石等人在警卫人员的保护下,乘车返回江西大旅社。马路两旁站立着执勤军警,军警身后是看热闹的南昌市民。车队驶到马路拐角时,车速稍微放慢。就在这时,一名站岗士兵被其身后的一个彪形大汉猛力一推,跌倒在马路中央。  相似文献   

4.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6,(12)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并欺骗人民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嫁祸到共产党身上,便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国内外不少人都把蒋介石的邀请看作是‘鸿门宴"。然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通过对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认为赴渝对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有利,毅然决定赴渝。"双十协棠"签订后,毛泽东安然返回延安。几十年来,很多人一直困惑,蒋介石为何没抓住这一千载难逢良机加害或扣留毛泽东呢?  相似文献   

6.
新丁 《各界》2008,(5):18-19
1949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稍稍喘了口气.当时宋美龄正在美国寻求援助,她感到,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也守不住台湾.美国政界大多数人也认为,要不了多久,台湾就会被共产党军队攻占.……  相似文献   

7.
师永刚  邹明 《各界》2010,(3):37-37
1943年2月底,172名新闻界人士,包括女记者,挤进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比罗斯福总统出席卡萨布兰卡会议回国之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还多23人)。正期待着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领略蒋介石夫人的机智与才干。他们当中许多人前一天在国会已被蒋介石夫人的口才所倾倒。  相似文献   

8.
杜顺安  王丰 《各界》2010,(4):16-19
如果蒋介石在崛起过程中,少了杜月笙,少了青帮、军统局,会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蒋介石果真递过“红帖子”,拜在杜月笙的门下吗?杜月笙究竟为何事与蒋介石渐行渐远?为何大骂蒋介石拿他当“夜壶”?为什么1949年不愿跟随蒋介石父子到台湾?对于昔日被誉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其长孙杜顺安(其父即为杜月笙长子杜维藩)回忆他的祖父晚年种种,并解开几许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与溥仪,这两位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虽然长期在政治舞台上“同台演出”,极尽呼风唤雨之能事,现实中两人却是从未谋面、形同陌路。翻看各种史籍,即便是稗官野史,也从无半点两人直接交往的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0.
刘台平 《各界》2013,(12):11-14
蒋介石早年留学日本习军事,参加反清革命.国民党改组后逐渐取得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成为真正的领袖.他对胡适这位学贯中西的知识界领袖,颇能以礼待之.从1932年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就交往甚多,胡适也很佩服蒋介石的能力与手腕,但对其独裁则一直持批评态度.蒋对胡的抬举,胡常常不领情,让蒋尴尬不已.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大城市里都有了自动电话设备,它比手插话机先进方便了许多,但有一人却为之恼火,此公使是蒋介石。蒋介石一拿起话筒就拨号码,可总是打不通,其实先要听一下有无“蝉鸣声”,如果有,说明线路没空,得等一等再发,可蒋介石根本不管这些,连续拨不通时,就暴跳如雷。后来电话局拨了根专线供其随时使用,蒋介石还是打不通。原来武汉电话是5位制,他往往只拨了4位就不拨了,比较大的数字,如“旷、“8”,他还没有拨到位就放手了。这样打,当然不是打不通就是打错了。他只要连续几次拨不通,就气恼地把听筒使劲一掼。…  相似文献   

12.
王奇生 《理论视野》2011,(11):50-54
历史钩沉,透过《蒋介石日记》,了解蒋介石的成长经历,解读他的性格特点,还原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蒋介石:幽暗、多疑、敏感,浓郁的"雪耻"心,事无巨细和越级指挥式的独裁,以及心态平和的晚年。  相似文献   

13.
每天早晨6时整,蒋介石就会起床,做一个小时的体操,一边做,一边唱“国歌”。到7点时,他会自动停止唱歌,而土林宫味的服务人员也以“总统不唱了”作为开早饭的标准时间。蒋介石早饭一般吃些情粥小菜,外加一个荷包蛋,宋美龄则是“洋式”,一般以牛奶、面包为早餐。两人吃早饭时并不常说话,因为者蒋此时要考虑一天的公务,而来美龄则想着赶快吃完,好回去睡回笼觉。中午12点,两人开始吃午餐。蒋介石吃米饭,再加几样可口的家乡某,宋美龄则是以牛排、猪排为主食。吃午饭时,是夫妻俩交流最多的时候,开始,孝文、孝武、孝勇和孝章这四…  相似文献   

14.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个性和战略见解的不同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相似文献   

15.
祝嘉 《各界》2011,(12):23-23
1896年农历八月十五,张应坤出生在双冢村的一个耕读世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3日,蒋介石委任原杨虎城部警备二族旅长、安康旬阳人张飞生为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  相似文献   

16.
王丰 《各界》2009,(10)
"御医"建议蒋休息半年,宋美龄大发雷霆 蒋介石在阳明山车祸之后,健康亮起红灯.1972年是壬子年,蒋氏家族中的"逼宫"事件,更使风烛残年的蒋介石,心情蒙上一层阴霾. 1972年5月最后一周的某个下午,在阳明山中兴宾馆的阳台走廊上,蒋介石正沿着走道来回散步.秉性刚直的"御医"陈耀翰趋前向蒋介石鞠了个躬,陈耀翰向蒋介石坦白说明最新的检查报告,"总统"的心脏扩大情况,已经到了非好好静养治疗不可的最后关头.  相似文献   

17.
曹雄 《各界》2010,(3):25-26
从1927年主政,到1949年离开大陆,蜗居海岛。蒋介石22年间,更换了许多侍从秘书和侍从副官。除了少数人获罪外,大多数人以此为晋升之阶。地位显贵者如陈布雷、邵力子、俞济时、钱大钧。但不贪恋富贵荣华,以年少新进,淡于名利,激流勇退者,仅有一人。他就是我的大舅父刘持生先生。  相似文献   

18.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3,(7):11-13
张学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l岁。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父亲觉得国民党实在是对不起张学良。他非常欣赏张学良,也非常心疼他,因为他是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主谋者之一。他主要是要抗日,要逼着蒋介石抗日。其实蒋介石还是抗日的,不过张学良总是觉得,蒋介石应该全力以赴来抗日。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3)
蒋介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是由早年时期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奠定的基础,青年时期留日经历是促因,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侵略形势的加剧,是蒋介石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现实原因。蒋介石并非只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发出与西方接轨的现代思想。蒋介石重振传统的努力,带有现实逼迫的无奈性和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在他身上经常可以看到"保守"与"激进"、"守旧"与"革新"的相悖并存。  相似文献   

20.
<正>蒋介石在给戴季陶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评价孙中山的交友之道:"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多年,对孙中山的为人处世十分了解,故他的这种说法,庶几符合历史的真相。孙中山与张静江:雪中送炭的心腹之交从本质上说,不论政治账还是军事账,最终都是经济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这个基础,其它都是空中楼阁。是故,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