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兴濂 《各界》2013,(1):1-1
曹汝霖的回忆录《一生之回忆》中,记载了曹汝霖回忆在颐和园接受慈禧和光绪召见,并为慈禧讲立宪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宏图 《瞭望》1989,(39)
读《傅雷家书》,始识封面设计者庞薰琹先生大名。读庞先生回忆录《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始知‘他,是怎样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60周年的日子里,上海文艺出版社献上了一份准备长达10年之久的珍贵礼物——10种关于我军将帅的回忆录和传记。 这些回忆录和传记,以其生动的笔触,真实地记述部分我军将帅各自经历的革命战争和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中有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和井岗山斗争的,有记述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成功与失利的,有纪录  相似文献   

4.
近读江渭清(1910—2000)的回忆录《七十年征程》,发现这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高级干部,是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物。回忆录中写道,在1957年7月的"反右"斗争中,毛泽东不辞酷暑,来到以"火炉"闻名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部分省、  相似文献   

5.
几代人魂牵梦萦的“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凝结着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亲历者林一山的回忆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韩三洲 《各界》2011,(12):32-32
近读江渭清(1910—2000年)的回忆录《七十年征程》,发现这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高级干部,是一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3)
回忆录是历史工作者研究作者那个时代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出版了大量的回忆录,其中杨尚昆同志的回忆录颇具代表性。《杨尚昆回忆录》以细节、真情与实话,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与史料价值。通过书中几个片段,解读杨尚昆同志亲历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如同读《干校六记》,杨绛的新著《将饮茶》(三联书店出版)也是一气读完的。四篇回忆,薄薄一小册,时间跨度却上起清末维新运动,下迄天昏地暗的丙午丁未,长达70年。书中所记都是作者亲见亲闻亲历的“琐事”,但由于作者的灼见和史识,写真实、真情的生花妙笔,使它不仅是散文的精品,还从  相似文献   

9.
读了一本很好的书:韦君宜著《思痛录》。我爱读内容朴素真实的回忆录,胜过那些编织得精致优美的故事。前者使我得到某些历史与人生的启悟,而后者除了一些真正的文学精品之外,往往只能获得某种文字的、“艺术技巧”的惊奇而已。自然,即使是回忆录,也可分不少类型,有些回忆录看来志在留下作者个人的昔日辉煌;有些则是记录作者与某些大伟人曾经接触(或曾随侍左右)交往的光荣与怀恋……  相似文献   

10.
我与共产党     
今年10月27日是张治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本刊特由《张治中回忆录》中选刊三节,以资纪念,虽不能概括先生一生业绩,亦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想见其风米,追慕其为人。  相似文献   

11.
存真     
宏图 《瞭望》1992,(21)
读李勇《曹聚仁研究·曹聚仁与王春翠》,始知1972年香港“三育”版曹氏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之四为《竹叶潭之恋》。王春翠女士系曹氏元配夫人,著有散文集《竹  相似文献   

12.
××贤友:来信收到。您让我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谈谈阅读经验。您真把我考住了。书,是读过一些,经验却谈不上,从来没总结过,只能想到哪儿说哪儿。提起读书,不能不问:谁读书?为何读书?读什么书?读的后果怎样?先来个泛答:人活着要吃饭,也要求知;食色乃人之本性,求知欲也是人的本性。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漫无目的地随便翻翻。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读的好不好,要看实践。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结果造就的是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  相似文献   

13.
丁东 《党政论坛》2011,(6):42-43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五七指示"。而这封信的起因,却少见提及。近日,读到《邱会作回忆录》,才窥见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15.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五七指示”。而这封信的起因,却少见提及。近日,读到《邱会作回忆录》,才窥见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6.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五七指示”。而这封信的起因,却少见提及。近日,读到《邱会作回忆录》,才窥见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湘绯 《瞭望》1991,(38)
自从1979年《新文学史料》发表郁风的回忆录《三叔达夫》以后,这位被“冷藏”了30余年的五四文学巨匠之一的名作家,才随着一篇篇有关他的回忆、纪念文字,以及京、津、沪、浙、穗等地陆续重版的《沉沦》、《日记九种》、《毁家诗纪》和十二卷《郁达夫文集》等,逐渐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位在生前,甚至死后都一直被误解为颓废、消沉、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的天才诗人、作家,在远离祖国、流亡南洋、直至牺牲的最后七八年间的所思所虑,所作所为却鲜为人知。 最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郁风主编的《郁达夫海外文集》,辑集了郁达夫自1938年8月至1941年11月在新加坡和  相似文献   

18.
离别的记忆     
时空有时会使人淡忘许多往事,但却抹不掉铭刻在我心中的几桩清晰的记忆。 尤其是有关母亲昔日的一些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的事迹和遭遇。至今还深深地紧扎在我的心中。有时回忆起来,仿佛像发生在昨天。 母亲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  相似文献   

19.
伟人有言: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最近读书看报,了解到几桩有关出国考察的事,在脑子里粗粗作了一下比较,发现那些看上去似乎不相关的事,有时却像一面镜子,竟然照出那么多世情事理来。 在《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一书中,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1921年,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到欧洲和美洲参观调查。蔡先生从  相似文献   

20.
刘平章  章玉政 《各界》2014,(11):16-19
父亲在世的时候,很少谈个人的事情。我知道的一些事情,都是父亲过世后母亲告诉我的。这几年,我看了一些他的回忆录,还有他在“反右”期间写下的两份检查,对他的了解又多了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