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丈明进步和公民人权意识的觉醒,死刑犯的生育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时间成为学界议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死刑犯生育权的正当性、合法性、技术的和现实可能性等方面探讨,着眼于保障死刑犯的生育权,探究并构建相关的法律制度,帮助死刑犯实现生育权,推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死刑犯之生育权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权是人生而享有并伴随终生的最基本的人权及人格权,不能限制和剥夺.但人要实现生育权,必须受限.死刑犯作为人,当然享有生育权.学界对"死刑犯是否享有生育权"问题争执不下,固然是立法空白使然,但对生育权的享有与生育权的实现两个不同概念的混淆,才是症结所在.分别阐释"生育权的享有"及"生育权的实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2001年5月,浙江省发生的一起刑事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死刑未决犯是否拥有生育权的热烈讨论。针对法学界对此案的两种主要观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生育权在宪法上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死刑犯是否拥有生育权,最后提出了从该案中引出的对司法权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生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没有争议。然而对于生育权的性质,是属于人格权范畴还是身份权范畴,却引起了国内学者激烈的争论,对其性质属性的定位将直接影响生育权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邢玉霞 《法学杂志》2007,28(5):145-147
现代生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打破了人类传统生育的方式,给生育权的行使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此掀起了有关生育权的争论.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以人性为基础,分别论述了在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和代孕这三种现代生殖方式中,法律应当允许的生育权行使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生育权与代理母亲合同:法律和道德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法律为依据,兼以比较分析有关国家的立法,通过对诸如生育权的范围、代理母亲的意义及代理母亲合同效力的研究,探讨生育权的法律与道德问题,特别是因代理母亲合同引起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2001年,“死刑犯能否享有生育权?”曾成为国内传媒热烈讨论的新闻话题。话题源自2001年5月发生于浙江省的一起普通刑事案件。浙江省舟山市某公司员工罗锋在公司内与同事王某发生冲突,罗用榔头将王当场打死。当地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罗死刑,罗不服向浙江省高级法院提出了上诉。在二审程序进行期间,罗锋的妻子郑雪莉向一、二审两级法院提出通过人工授精为丈夫怀一个孩子的要求。郑的要求一经媒体批露,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法律职业者,包括一些法学界人士也纷纷发言。不知是“醒目”需要.还是洞察力使然,讨论的主题被定格为“死刑犯的生育权”。  相似文献   

8.
刘阳  杨述兴 《法制与社会》2012,(11):284-287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独身女性.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独身女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生育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生育权的基础已经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发生转变.新的生育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再加上社会的开放,域外文化因素的渗入,许多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笔“三高”女性摒弃婚姻而选择独身,并且作为一个社会人她们一样有做母亲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独身女性是否有生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争论,本文主要探讨了独身女性的界定、独身女性生育权的含义及其内涵、独身女性生育权的性质、独身女性生育权实现的可能性、独身女性生育负外部性处理.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女性摒弃婚姻而选择独身,但是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出发,她们一样有做母亲的心理需求和价值体现。独身女性是否有生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争论,本文将从对生育权的基本探讨出发来探究是否应该赋予独身女性生育权。  相似文献   

10.
杨小丽 《法制与社会》2013,(31):237-238
我国是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国家,尊重并保护循法缔结婚姻的配偶生育权.这种生育权在夫妻关系内部,我们称之为配偶生育权.《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明确了司法实务中丈夫一方诉求生育权不予支持的立场,也给生育权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生育权共有.本文尝试探讨生育权共有的可能性及生育权共有的客观条件,并浅析了配偶生育权发生纠纷时如何化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吴芳 《河北法学》2008,26(6):146-150
萨达姆于2006年12月被处以绞刑,但其审判引发了对讯问战俘问题的思考。新情况的出现使俘获方产生了一系列两难选择:一方面要保障战俘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另一方面又希望从他们口中获得更多的情报,并追究其个人的刑事责任。《日内瓦第三公约》第17条是关于此问题的核心条款,保持沉默的权利,不得自证有罪的权利以及相应的被告知上述权利和被控罪行的权利,都是公正审判权利的基本要求。战俘由于被扣押,其在讯问中处于一种极其不利的境地,因此对上述权利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从审讯的较早阶段就开始享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展权主体的法哲学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习根 《现代法学》2002,24(1):41-48
发展权主体归宿之争是法学界围绕发展权所展开的全球性争论的一个关键。本文在全面剖析并批评了关于发展权主体的三种不同学术观点后 ,指出发展权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民族之类的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但又不应囿于集体主体 ,单个的实在的人更应是发展权的首要的最终的享有者 ;发展权是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3.
假释的基本趋向:从国家恩惠到罪犯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释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从应然的角度,对假释的认识应从“国家对罪犯施舍的恩惠”逐渐演变成“罪犯的权利”。假释可以分为任意假释和强制假释两种,其适用比率在行刑中可以提升,适用对象也应扩大到被判死缓、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是,对于被判死缓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明确只有被减刑为有期徒刑时,才取得假释请求权,这应作为任意假释的前置条件。罪犯符合法定条件时,应当被强制假释。假释的考验期应重新规制,以适应行刑实践。  相似文献   

14.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世虎 《现代法学》2002,24(4):109-115
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法律现象 ,理论上存在不同的学说。本文通过对民事责任竞合的各种理论及法律对策的分析 ,认为责任竞合就是请求权竞合 ,责任竞合时 ,权利人可选择请求权 ,但只能实现一项。同时 ,针对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提出了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Hunger strike of prisoners and detainees remains a major human rights and ethical issue for medical professionals. We are reporting on a case of a 48-year-old male sentenced prisoner, intravenous heroin user, who went on a hunger strike and died 15 days later. Throughout the fasting period, the prisoner, who was capable of decision making, refused any medical examination. Autopsy findings were not supporting prolonged starvation, while toxicology revealed benzodiazepines and opiates in blood and urine. Cause of death was given as "heroin intoxication" in keeping with detection of 6-MAM.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pertinent to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n hunger strike are explored in accordance with legisl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al standards in Serbia. A recommendation for the best autopsy practice in deaths following hunger strike has been made.  相似文献   

16.
The issue of prisoner disenfranchisement is 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recent decision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in Hirst v UK . It is argued that the arguments in favour of denying prisoners the right to vote lack plausibility. Prisoner disenfranchisement cannot be coherently defended on the justifications of punishment or on the grounds of risk. On the contrary, matters of principle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favour the re-enfranchisement of convicted prisoners.  相似文献   

17.
许英 《河北法学》2003,21(4):98-103
通过对一则案例的分析提出问题,引出目前学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所存在的争议观点,并 进而引出物权行为理论问题。然后,通过对中外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的理解与认识.提出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方能解决围绕《合同法》第51条之争议。《合同法》对债 权合同的效力进行规定,而由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的效力进行规定,从而达到物权法与《合同法》的 相互衔接,实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罗卫平 《河北法学》2004,22(10):147-152
通过比较民法对人格利益保护的范围与对财产利益、身份利益保护的范围的差异,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具有全面性特征;通过分析影响一般人格权涵义和特征的因素,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一般人格权应具有主体的普遍性、抽象性、概括性、性质的复合性以及效力上的补充性特征;通过对民法上各种保护人格利益模式的比较分析,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选择具体人格权 单一形式一般人格权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权利能力与未出生者的民法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涛 《河北法学》2004,22(10):13-19
从“纯利益权利能力附停止条件说”来看,未出生者既不是权利主体,也不是毫无权利主体地位,而是“权利主体地位待定者”,待“出生”这一条件成就时,权利能力则生效至出生前。但是,在没有活体出生的情况下,则需依据“利益关联说”确立个体未出生者的民法地位,即未出生者是其父母生育权(或其母生命健康权)的客体。“两说”相结合,较为科学、全面地阐释了未出生者的民法地位。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国外民法的规定和从保护债权人利益出发,认为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能够代位和不能代位的权利过于狭窄。指出五大民事权利中,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的权利,除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外,还有公民的人身权,继承权,民事主体享有的知识产权;除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外,只要是不具有人身属性的债权、特定情况下未到期的债权、物权及物上请求权,债权人都可代位行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