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苗族的婚姻习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在苗族地区的深入,苗族的婚姻习惯也受之影响,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习惯被简化了,但云南苗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姻习惯。尽管部分这些习惯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却依然被保留着。法律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施行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我国《宪法》和《立法法》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变通实施我国《婚姻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列宁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论断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1990年,中国婚姻法学研究会在撰写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修改婚姻法的建议。  ★1994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持召开了修改婚姻法的论证会。会议认为,修改婚姻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1995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修改婚姻法的决定。修改婚姻法进入立法机关的立法日程。  ★1996年5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致函民政部,要求由民政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婚姻法进行修改。  1996年6月,民政部着手筹备修改婚姻法的工作。  1996年11月,修改婚姻法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3.
苗族认知模式与苗汉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苗族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形成独特的认知模式,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由认知框架、认知取向、认知归类构成,与汉族认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指出认识了解苗族认知模式,是实行和深化苗双双语教学基础,且对构建苗族科学术语学说,促进苗族文化发展产生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妇女服饰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500多万,其中分布在贵州省的有270多万,占全国苗族人口一半以上;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则又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差异的形成,既源于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和支系复杂的原因,又有居住地域环境的不同和他民族文化渗透交融的因素,有鉴于此,研究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相似文献   

5.
苗族是我国人数较多、分布区域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研究苗族的社会经济,不能不对苗族的人口、地域分布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民国时期,我国苗族究竟有多少人口,是一个颇费寻思的问题。就当时某些关心苗族的学者所提出的数据,由于缺乏科学的统计及民族识别作保证,因而也包含了大量的水分,常把其它民族成份的少数民族群众统计为苗族,对此,他们指出:“故其中又有广义狭义之别,所谓狭义之苗即真正的苗族”。其实,即使是当时所说狭义上的苗族,也十分不准确。  相似文献   

6.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立法的全过程,可用“两部婚姻法,三个里程碑”来概括。两部婚姻法系指1950年婚姻法和1980年婚姻法,三个里程碑系指上述两次立法活动和2001年对婚姻法的修改。  相似文献   

7.
贺先生是研究苗族史的老前辈,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苗族学者。贺先生在《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苗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一文(以下简称贺文),拜读后,也受益匪浅。贺文虽然是解放以来唯一专论苗族奴隶社会的一篇文章,但不等于苗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就没有争论了。据我所知,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对此问题都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意见。本人拜读贺文之后,除了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以外,而对于苗族经过奴隶制的几点依据,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总觉得有些问题,现特提出来向贺先生及有关专家学者请教! 贺文共分四个部份:即前言,上古奴隶制王朝的苗族奴隶,封建制下的苗族奴婢,边疆割据政权的苗族奴隶。贺文的结论说:“苗族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本族的奴隶主,但他们长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量表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218名苗族、侗族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村中学教师SCL-90的各因子得分高于常模,侗族教师整体阳性检出率高于苗族教师;侗族男女教师在人际关系,偏执因子上差异显著;苗族男女教师在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显著。说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应重视男教师在偏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关于婚姻制度的大讨论,尤其是夫妻约定财产制在中国是新兴领域,成为了民众争议的核心。本文以《婚姻法》和司法解释为基础,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形式要件、实质要件、告知程序、法律效力及其变更和终止等几个方面对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加以论述,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婚姻法》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完善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苗族多声部情歌是根植于苗族社区的活态文化,随着苗族社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苗族多声部情歌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传承.针对苗族多声部情歌濒危的现状和濒危的原因,提出在活态的文化环境中对活态的民族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的保护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1.
雷山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较好地保留了原始苗族习惯法文化。保留得最好,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最典型习惯法制度就是当地的婚姻制度。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游方规则、结婚限制规则和结婚形式等制度与国家法多元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苗族亲属称谓文化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苗亲属称谓是汉、苗民族制度文化某种层面的反映。汉族的亲属称谓丰富庞杂 ,体现出汉族社会家庭的多分性结构、等级观念、古婚制习俗等 ;苗族亲属称谓共同语较多 ,反映出苗族社会的鼓社制、舅权、姑舅表婚等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录自福建(包括台湾)方志和谱牒的明、清、民国时期之冥婚案例为据,就迁葬与归葬、嫁殇和嫁于殇而言之,描述和论述闽、台冥婚旧俗之种种情况:尸归夫家、身死夫家而葬之,上门守贞、望门守贞,从安排死者联姻到包办生者与死者缔婚,以及合丧、苗媳守贞、过门待嫁而嫁于殇、延婿入赘而嫁于殇、夫家移柩从于女而合葬等特殊事例。归葬和嫁于殇专以未婚女性的性命和幸福为牺牲,是冥婚旧俗极端劣质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试论近代少数民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和繁衍后代的自然需要,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我国近代少数民族的婚姻形态,处处渗透着宗法的色彩和内容,反映了宗法的族权、父权、夫权、神权在少数民族家庭婚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现出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5.
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是苗族的婚姻标志。本文将分别讨论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婚姻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肖芒 《思想战线》2002,28(6):62-65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中,回族的婚姻个性鲜明而独特。由阿拉伯世界移植到中华大地上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汉文化结合起来的复合文化,激活并锻造出的回族婚姻形态,以中国汉文化婚姻为基本理念,以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为框架整合,是人类学语境中的一种特殊"婚姻话语"系统。在当代农村回族婚姻的走势中,由于导入了新的文化因子,及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发展浸润性的影响,传统而相对单纯的回族婚姻过程裂变为相对复杂的婚姻形态。考察纳家营村回族婚姻变迁,可以客观地解读回族社会结构嬗变的主流缘由。  相似文献   

17.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论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璀璨之星,即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她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纽约”贵族女性的生活蓝图,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上流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其命运。本文在仔细研读华顿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其小说创作中的婚姻主题,认为她通过对这些贵族女性的生活际遇以及她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错置现象的叙写,揭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进而窥视其反抗的声音以及日益增强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9.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自其颁布之初便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关注,其中尤以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备受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该第七条第一款时,对父母在子女婚前所赠房屋的产权归属作出了规定,这一方面得到了很多肯定,但同时也受到了诸多诟病。要究其原因,还需从规范内和规范外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1990s, inter-provincial female migration for marriage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rural China. Using survey data from X County in rural Anhui Province, we explore the arrangement of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sbands and wives,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marital stability for these marriages. We find that inter-provincial 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local men to respond to the marriage squeeze and the increasing expense of marriage. It helps to relieve the shortage of marriageable women in the local marriage market. Because this kind of marriage is based on economic exchange, but not affection, it is often subject to a higher risk of marriage instability, and can lead to such illegal behaviors as marriage fraud and mercenary marri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