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铭传与台湾防务李友林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是清末淮军将领。他曾随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也为保卫和建设祖国领土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他在台湾的这段历史,写下了其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称其为“保卫台湾的封...  相似文献   

2.
刘铭传(1836-1895年),安徽合肥人,字省三,是洋务派中最早产生利用外资思想的官员之一。他先后提出了“借洋款筑路”、“利用侨资”、“中外合作经营”、“招引外商承包”、“外商独资办矿”等一系列大胆的主张和设想,并将这些主张大部分付诸实践。本文将对刘铭传利用外资的主张与设想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成因作一浅要分析,对其实践结果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北京。6月中旬。一位从台湾启程的传奇人物已经悄悄来了好几天了。几个月前,他刚在厦门海沧掀起一场大波——在赴大陆考察后,他毅然决定以72亿美元巨款在海沧大规模兴办石化厂。从去年底到今年2月,两个月内,中共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先后踏上海沧视察。与此同时,一水之隔的台湾十公会集会声援“海沧计划”,呼吁台湾企业家做他的后盾。台《经济新闻》称,“90年代是厦门的时代”。这一切风云际会的主角,是和“台湾经营之神”、“世界十大华裔富豪”的称誉、和台湾最大民营企业之一——台湾塑胶企业集团董事长的头衔连在一起的。他的名字,叫王永庆。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和台湾经济魏萼*原著李义虎*译刘国奋校译者说明:魏萼教授是台湾著名的经济学家。多年来,他关于儒家文化与台湾经济,儒家文化与大陆经济的许多思想在海内外引人瞩目。特别是近来他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的著述和讲演,再度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对我们...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和台湾有着割不断的联系。1895年甲午之战,清政府战败而被迫签马关条约,割让宝岛台湾给日本,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声动中外。台湾被割让后,梁启超时刻关注宝岛同胞的境况,1911年他应台湾父老的邀请,终于如愿登上宝岛,“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油然而生,遂以其饱蘸爱国挚情的笔锋,倾吐了对台湾民众的热爱,披露了殖民统治的黑暗。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惟独其台湾之行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而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进士增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清代台湾进士,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研究成果是汪毅夫的《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一文。据他的研究,在台湾,最早就清代台湾进士问题给出答案并列出详细名录的是台南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典权,1972年他在《台南文化》第9卷第3期发表了《清进士题名碑中之台湾进士》一文,认为清代台湾进士的总人数是31名。在黄典权的研究基础上,汪毅夫进行了深入补充,订正了黄文对“黄题雁”的误题(黄文作“叶题雁”),  相似文献   

7.
2012年6月18月,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厦门“海峡论坛”宣布“河南固始根亲博物馆”为两岸民间交流基地。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数次大迁徙中由中原经福建再到台湾的。每五户台湾居民中有四户称先民来自“光州固始”。在闽台人的心目中,“光州固始”就是原乡,就是中原,就是他们永远的根。  相似文献   

8.
报人巨匠使者——记台湾横跨三业的名人张我风先生裴高才*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一位三栖“明星”蜚声海内外,他曾应邀出席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典礼①,曾代表中华台北在哥本哈根参加国际广告协会会议……同时,他又有“台湾‘腊像’鼻祖”、“广告巨人”、“传奇报人”、“...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10日马英九首次提出“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这个概念,他说:“60年来,台湾人民秉持正直、善良、勤奋、诚信、进取与包容的核心价值,以‘台湾精神’完成改革,打造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旧。。从此,台湾当局对“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建构就开始了。2010年5月19日马英九又提出“文化兴国”的说法,对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除了重复以上所说的“核心价值”之外,还补充说:“表现在外的就是海洋文化、多元文化、詹Ⅱ新文化,以及志工文化和爱心文化”。以上就是马英九所说的“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本文试图就“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特性、建构的意图以及两岸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记者无国界组织”发布的全球新闻自由指数称,台湾地区的新闻自由超越了美国和日本。追溯台湾新闻变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其自由的状况及其表现形态差异很大。本文从戒严统治时期、解严后及政党轮替后三个不同的时期,梳理了台湾新闻的历史变迁,并探讨其现实困境的成因,以期为理解台湾新闻开放的历史与审视其现状提供理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吾民今日赋同仇”——记同盟会员罗福星刘经发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会员罗福星在台湾传播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把这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和台湾同胞的抗日复台斗争联系起来,并为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一直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爱和尊敬。一罗福星...  相似文献   

12.
木易 《法制博览》2010,(15):76-77
1953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六十七岁的生日。 蒋介石一生喜欢人奉承、吹捧,更喜欢人们把他当作神。他逃到台湾后,虽系败军之将,仍用其权力,将自己弄成了“神”。每逢生日,均要台湾人民为他庆寿、祝寿。台湾各机关、团体、学校、军队在这一天均要张灯结彩,开会庆祝,大中城市的各街道还要张贴很多祝寿、庆寿的红绿标语,国民党控制的报纸、杂志,还要发表祝寿社论。台湾人民不知,1953年,就在他们对蒋介石的一片祝贺声中,国民党及蒋介石极其残忍地迫使他们的“元老”吴稚晖提前一天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3.
台湾高山族有多种来源,“其中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是构成台湾高山族的主要成分”。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将夷州(台湾)人称为“山夷”。最近,笔者在研究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闽北的建瓯土著也称“山夷”。《建瓯县志·人口》载:“商周时期散落在福建有七支氏族,在闽北的为客家族,和当地土著‘山夷’相处。”这一史料为研究台湾“山夷”与古越渊源提供有力的根据。考察台湾“山夷”的来源,必须对古代祖国大陆“夷”的分布和建瓯“山夷”与古越、闽越的关系及古越习俗特征进行考证,才能得出其水源木本的根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李国鼎先生作为台湾第二代经济决策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主持了五期四年计划的制定,对台湾经济的恢复和起飞,起了重要作用。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治繁重政务的同时,勤笔善耕,孜孜不倦于著书立说,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被称为台湾经济界的“教父”、科技界...  相似文献   

15.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大道公,姓吴,名本,相传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自幼聪颖,不茹荤,不受室,立志学医,精通岐黄之术,“以全活人为心,按病投药,如矢破的。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疴奇怪,亦就痊愈。是以疠者、疡者、痈疽者,扶舁携持,无日不交踵其门”;“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后因上山采药,坠崖伤重而逝。当地百姓追悼感泣,立祠奉祀,灵异益著。“民有疮疡疾疚,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沉疴已脱矣。乡之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于是吴本由神医转化为医神,其祠庙遍及闽南各地。明末清初,随着闽南百姓大规模移居台湾,保生大帝信仰也传人台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台湾各地共有保生大帝的庙宇约270座左右,与妈祖、观音、关帝等同属台湾10大民间信仰之列。其实在早期的移垦社会时代,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就已经相当盛行。刊行于乾隆三年的尹士偎《台湾志略》记道:“开山宫,祀吴真君也。台邑之新街、东安坊、镇北坊、北线尾、安平镇及凤、诸各邑皆有之。或称开山宫、或称大道公庙、或称保生大帝庙、或称慈济宫、或称真君庙,皆斯神也。……祀宇之多,埒于关帝、妈祖”。保生大帝信仰会在台湾流行与早期移垦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突破波涛第一人——评台湾著名作家高准率先访游大陆及作品陈发玉*高准先生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率先访游大陆,他是公开回大陆访问,并在美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报刊上发表《大陆行》游记,而又突破种种阻拦公开回到台湾的第一人。他的行动在当时就“受到国际新闻界的共同重视...  相似文献   

17.
童妓至少六七万? 台湾有红灯区,世人皆知;台湾有童妓,也不足为怪。但当一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台湾“至少有7万名童妓”时,则吓人一跳。 最近,一个简称为“终止童妓运动协会”的国际组织提供资料称:童妓,印度有30到40万,菲律宾有10万,斯里兰卡有3万,泰国则高达200到300万,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是“至少有7万”。  相似文献   

18.
在广州第一家台湾独资企业“台湾大酒楼”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电视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刚刚对准主人——酒楼的吴总经理时,会议主持者却示意“暂停”,他说:“由于台湾方面还未正式开放,而吴总经理还有家属在台,请各位记者报道中不要提吴先生的名字,只称吴总经理,也请不要刊登吴先生的照片,电视屏幕上不要出现吴先生的镜头。多谢合作!”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记者们先是愕然,接着恍然大悟,会心地相对而笑。吴总经理的致词也别具一格:“请各位对刚才的要求给以谅解。台湾还未正式开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曾发生了一件震撼人心的事:鲁迅的长孙周令飞从日本直接到台湾与张纯华结婚去了。一时间,各地媒体大肆炒作,港台报刊称周令飞是“海峡两岸第一个闯关者”。  相似文献   

20.
李登辉与台湾“民意”潜在冲突简析——从白晓燕案引发的抗议风潮谈起毛仲伟*在推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李登辉是“民意”不离口的政治人物,“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几乎成了李的口头禅,他曾凭此历经朝野激烈权力斗争“无往不胜”。昔日“党内大总管”李焕、“末代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