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度尼西亚自从1965年苏哈托将军上台以来,实行“新秩序”政策,以“不要政治,要建设”为口号,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使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这种“不要政治”的前提却是以苏哈托总统为首的印尼军人集团的专政。军人不仅在军事事务上,而且在印尼社会的政治经济事务上都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军人是怎样走上政治舞台并达到目前这种对国家的控制程度的呢?又是怎样巩固其统治并维护其合法性的呢?本文拟分三个部分阐释这一问题:首先描述军人走上政治舞台、实现政治合法化的过程;然后介绍军人集团巩固政治地位的手段及其对国家实际控…  相似文献   

2.
马骏 《国际观察》2007,(4):74-79
从1958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尼内战的干涉,到1967年约翰逊政府恢复对印尼的大规模经济援助,美国对印尼政策构成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时间单位.单纯从研究角度看,这一时期美国对两次涉及印尼的国际争端(西伊利安争端、马来西亚危机)和印尼一次政权变更之政策立场的变化,作为对影响美印(尼)关系和美国对印尼政策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事件,为比较、分析美国政策演变的动力和机制,特别是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美国与第三世界激进民族主义政权及第三世界军人集团和军人政权的关系提供了便利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对印度尼西亚政治的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军人政权.印尼军队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是从独立战争时开始确立的。军队有长期参与政治的传统,这使军队认为他们比其他政治集团更有资格和经验进行统治。同时.印尼宪法第二条规定了印尼共和国军队的双重职能,它不仅是一支职业的军队,为人民保持一个坚实的国防和稳定的局面,同时也有权参与和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支为实现独立理想而奋斗的军队。执政30年的前总统苏哈托是军人出身.其政权的基础是军队,他反映了军队的利益.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苏哈托上台之后,对内加强军人统治,强调国家…  相似文献   

4.
印尼是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自由与多元主义是印尼建国以来长期奉行的政治原则,对维护族群团结与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印尼国内日益猖獗的反伊斯兰阿赫默迪亚教派的运动不仅严重践踏了宗教自由与多元主义的政治原则,同时也凸显了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膨胀及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今天印尼的反阿赫默迪亚运动不仅加剧了印尼伊斯兰思想与穆斯林社会的分裂,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印尼伊斯兰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在印尼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印尼十一年来的军人白色恐怖证明,印尼共产党对暂的盘踞在祖国的军人统治的法西斯本质作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目前,在苏哈托军人政权的统治下,苏加诺总统执政期间作为1945年8月革命和印尼人民奋斗果实而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的民主自由和各种政治权力,已经被剥夺和废除。印尼的“议会”和“人民协商会议”只不过是苏哈托法西斯军人政权的装饰品,好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冷战时期更为严峻. 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进程前途未卜,军人干政的威胁依然存在;实行多党制正成为一股浪潮,政治改革引发的社会动乱难以避免;长期被掩盖的社会矛盾表面化,宗教势力上升、民族意识抬头. 经济方面,探索经济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结构任重道远;贸易条件难以改善,发展援助条件愈加苛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保护生态环境提上日程;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各类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外关系方面,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下降,回旋余地缩小;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向西方倾斜,不结盟运动面临严重考验;南北关系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展;亚非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坎坷.  相似文献   

7.
从巴基斯坦管窥第三世界面临的几个共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错位、弱势民主和军人干政是巴基斯坦政治中存在的三大结构性问题.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定程度存在类似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国家建构的基础不牢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五十年代印尼华人社会的“再华化”五十年代印尼步入民族建设阶段。需要调动全国各族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国家。作为印尼统一民族构成部分的华人,其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的构成部分,其文化是印尼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因此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印尼社会的变化、印尼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华人社会理应顺着“当地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当时印尼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却促使着华人社会往“中国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再华化”的社会现象是五十年代印尼国内外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两个多月来,印尼政坛发生戏剧性变化。苏哈托被迫下台,副总统优素福·哈比比接任总统职务。印尼朝野上下,民怨沸腾的情绪有所缓解。社会动荡持续数月的印尼政局,终于落下第一幕。然而,苏哈托的下台,并没有解决印尼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危机。造成苏哈托政权崩溃的各种...  相似文献   

11.
美国、俄罗斯对军人的社会保障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军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国家依法对军人及其家属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的保障。美俄两国都很重视对军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其制度各有特点。吸取美俄在此方面的经验教训,能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军人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引言战后,相继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抗御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扩张和掠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国家资本,使国家所有制经济迅速增长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国家资本已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战略。印尼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独立后,印尼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这个政权的性质便决定了它选择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国内较严重的封建经济势力和强大的帝国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 ,经济全球化浪潮以汹涌澎湃之势扫荡着地球村每个角落 ,正向世人展示一幅“新版的世界经济地图” ;政治多极化趋势挟不可阻挡之态冲击着单极化的企图 ,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政治格局初露端倪。这两大趋势与潮流 ,相激相荡 ,相互影响 ,构筑成 2 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的大背景、大舞台、大挑战 ,同时也给世界重要板块的第三世界以空前的巨大冲击。于是 ,业已模糊的“第三世界”概念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何在“新剧”中“扮演”新的角色、怎样直面各种挑战 ,成为摆在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苏联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双方关系日趋密切,苏联在拉美的政治影响有所扩展。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8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里根政府推行新的遏制苏联扩张,削弱苏在第三世界势力的政策,也由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本身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这些国家出现对苏的不信任态度,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处境困难,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紧张,其影响一度下降。面对不利的战略态势,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对第三世  相似文献   

15.
泰国军事政变频繁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是世界上军事政变最多、权力交替最频繁的国家之一。自从1932年第一次军事政变以来,泰国共发生了16次军事政变;这期间,约4/5的时间由军人执政。军事政变几乎全部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自然是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本身诸多因素相联系的,其中涉及本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权力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军队本身的特点等。这里仅就泰国的具体情况剖析政变的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凸显着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问题普遍存在、民族冲突层出不穷的现实,在这此起彼伏的国际地缘冲突与动乱中,跨国民族问题成为世界民族问题背后的主要深层原因之一,跨国民族问题日益上升为影响国际政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不仅与周边的一些国家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一1 999年 1 0月 2 1日 ,在印尼人民协商会议总统竞选中 ,拥有 350 0多万会员的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及民族复兴党 (创建于 1 998年 7月 )创办人阿卜杜拉·拉赫曼·瓦希德 (印尼人俗称其为“古斯杜尔”)当选为印尼共和国第四任总统。年届花甲的瓦希德曾两次中风 ,行动不便 ,一眼几乎失明。但他思路清晰 ,精力过人。上任不久 ,即风尘仆仆出访 2 0多个国家 ,一方面重塑印尼在 1 998年 5月暴乱中受损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争取国际援助 ,振兴印尼经济。与此同时 ,他采取措施削弱军人势力 ,巩固文官政权 ,着力重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争取实现民族团…  相似文献   

18.
一、印尼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1992年印尼学术界对本国社会阶级的定义和功能的探讨成为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学者和政策分析家都承认印尼存在着社会层次分明的事实,讨论了社会阶级可以按照种族、经济、宗教或者政治术语来进行区分,但是很难确定一个上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对于民众主义的分析通常采用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忽视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拉丁美洲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社会同样具有主体性,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使民众主义绝非简单地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操纵,社会的力量也影响着民众主义的形成及演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认为阿根廷民众主义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重塑国家政治权威的一种方式。在经济危机中,传统社会矛盾凸显,原有政权的支持网络无法维系,政治领袖便通过诉诸民众主义的方式重建政权支持网络,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统治。除民众主义外,军人干政也是阿根廷时常依靠的另一种解决危机的方式。从根本上说,军人干政与民众主义的反复出现均根植于阿根廷的政治和社会传统:一方面阿根廷具有崇尚权威的传统,当危机发生时民众会诉诸权威对国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阿根廷社会分裂程度较高,在危机下必须通过权威的方式才能推行改革和新政。而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的出现又与所处的社会结构有着紧密关联:军人干政发生于精英内部与民众内部均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而民众主义发生于精英分裂但民众相对团结之时,这也使得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成为危机之下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