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未成年人犯罪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成立了少年法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未成年人为什么会犯罪?这个问题需要“危险未成年评估”来解释;如何应对犯罪未成人?这个问题需要“未成年犯罪人评估”来回答。  相似文献   

2.
针对香港、上海、深圳以及西安的5117家企业,进行了一次大型的企业被害调查。被调查企业所遭受欺诈、贿赂、敲诈勒索以及知识产权等商业犯罪的风险要高于抢劫、袭击以及偷盗等普通犯罪。商业犯罪的风险率是普通犯罪风险率的3.4倍。大型企业遭受商业犯罪的风险更大,尤其是欺诈犯罪。各城市之间商业犯罪的差异很小。相较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西欧与东欧,中国境内企业所报告的犯罪案件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反洗钱路径下腐败资产追缴的实现以刑法及其司法解释为规范依据,能够填补腐败资产追缴成效与涉案资金不匹配的缺口,也符合国际权威文件预防与惩治贪贿犯罪的价值导向。“风险为本”的反洗钱行政监管逻辑注重风险等级的类型划分,行政机关以此辨别侵害金融管理秩序并具有违法性的资产漂洗行为,为司法机关追缴腐败资产提供反洗钱情报信息。司法实践中,准确解释洗钱罪的构成要件是适用洗钱罪追缴腐败资产的逻辑前提,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是追缴腐败资产的必然进路。司法机关运用洗钱罪追缴被漂洗的腐败资产,应以文义解释为基准,结合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多种法律解释方法,将腐败资产及其收益认定为洗钱罪的犯罪对象,并区分自洗钱和他洗钱的客观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犯罪防控视角的犯罪心理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犯罪防控取决于对防控对象的准确认识和辨别。对于犯罪人及犯罪心理的研究和识别可为犯罪防控提供具体的策略。具有人格危险性的犯罪人因其重复犯罪,故应该成为重点防控对象,可通过司法手段进行防控。而具有危险心结的人往往会发生令人意外或突然的严重犯罪,刑事司法手段对这类人的防控明显无力,只有从社会角度化解这类人的心理危机才是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达到违法犯罪危险年龄”的早期,在违法犯罪思想和行为形成之前,或违法犯罪的意念、苗头暴露之时,抓好教育、制止、预防和挽救工作.联合国预防和控制犯罪委员会也认为:趁青少年未来行为模式正在形成的早年,进行早期预防,对受到危害的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进行早期挽救,是控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领域.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实施情境预防更是直接和首要的.“情境”常被解释为“情景、境地”或“情形、景象”,指的都是个体环境,它包含着具体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自然环境,而情境预防中的“情境”指的是各种可能影响,诱导潜在犯罪人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直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醉驾入刑前,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阶梯式犯罪类型体系结构是缺失的。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弥补了阶梯式犯罪类型体系中关于“抽象危险犯”的空白,使得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阶梯式犯罪类型体系具有多维度。通过分析微危险驾驶罪所处的阶梯式犯罪类型体系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为微罪的附随性负面后果的泛化问题以及其有责的不法的跳跃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被害人过错的较普遍存在是当前犯罪高发及危害趋重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诈骗犯罪中,则可以说如果没有被害人的过错,诈骗犯罪就不可能成功。正是基于这种规律特征,研究被害人过错,并有效减少被害人过错,对于抑制诈骗犯罪的发生,尤其是减少诈骗犯罪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拙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公安、刑事审判工作实践,就诈骗犯罪中被害人过错特征及预防谈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青少年犯罪有其独特的成因,但我国犯罪学研究对青少年饮食结构及习惯对犯罪的影响似乎关注较少。而根据国外科研资料分析,糖、维生素、微每元素、矿物质、Ω-3脂肪酸及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都可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在国外司法实践中也不乏其例。饮食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潜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之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和易于把握。  相似文献   

10.
在犯罪学研究中,犯罪一般理论具有重要地位,是解释犯罪原因与犯罪之间因果关系的最简明理论。犯罪一般理论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人群上的适用性。作为一般理论,犯罪饱和理论为分析犯罪趋势提供了分析框架。当一个社会各种诱发犯罪发生的因素的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达到犯罪饱和状态,犯罪趋势就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中国的各类社会因素还有很多处于增长状态,都能推动犯罪增长,因此中国社会还未达到犯罪饱和状态,犯罪增长的趋势还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1.
犯罪成本中的风险成本与犯罪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成本可以被分为犯罪直接成本、犯罪机会成本和犯罪风险成本。针对各类犯罪成本所采取的犯罪防控措施在实际效果上是不一样的。增加犯罪直接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的措施所产生的犯罪防控效果较小,也比较间接。而增加犯罪风险成本的防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直接,效果也较大。针对引起犯罪风险成本变化的相关因素所采取的犯罪防控措施会对国家刑事政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明昊 《法制博览》2023,(14):76-7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道路风险问题不断加剧,交通犯罪的数量更是随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18年“重庆坠江案”的发生,引发了立法者和群众对妨害安全驾驶的行为的高度关注,在本案发生之后,又发生过不计其数的类似事件。为了解决这种挑战,《刑法修正案(十一)》把危害到交通道路安全的妨害安全驾驶罪列入《刑法》法条之中予以规制。究其原因,则是为防范风险,回应群众对安全的诉求,更是加强对人权的保障,进一步维护公共安全,防犯罪于未然,为妨害安全驾驶行为提供处罚的依据,从而对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犯罪界限进行拓宽。本文通过对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立法沿革开始进行研究,从本罪的司法认定等具体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对妨害安全驾驶罪进行了深度分析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犯罪显著性概念存在文化解释维度,也只有在文化解释中重新审视犯罪显著性的定义和关键变量,才能发现文献中存在矛盾和巨大争议的原因。对西方刑事司法中的这一概念进行文化解释必须涉及对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的刑罚观的产生与流变的解读。为什么会产生矫正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刑罚观,以及两种相互对立的刑罚观在西方现代具体犯罪惩罚与社会控制措施中所起到的社会意识形态指引作用,是理解犯罪显著性概念乃至重新构建这一概念的关键路径。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论的解释机理,西方意识形态下的犯罪观念与犯罪治理变化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下中国的犯罪治理理论的方法论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李科 《法制博览》2015,(5):159-160
危险犯是一种重大犯罪类型,危险犯可以分为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两种情况,在刑法修正对危险犯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部分结果犯变成危险犯,而部分犯罪从具体危险犯转变为抽象危险犯。随着危险犯的逐渐增加,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司法人员必须对危险犯进行辨别,并根据危险犯的特殊性,采用相应的应对方法,文章重点介绍了刑法修正角度的危险犯辨别与应对。  相似文献   

15.
王纪锋 《法制博览》2013,(10):65-66
社会上各种犯罪人群都有,而共同犯罪的人群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共同犯罪现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相对于单独犯罪而言,共同犯罪的犯罪情况更为严重,犯罪率更高。多数人一起参与的行为相对于单独的个人来说更加的胆大妄为,因此,共同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力。不同的国家针对该国犯罪事件有独立于其他国家的一套刑法,因此,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在刑法上对共同犯罪有不一样的规定,现代刑法理论不能达成一致共识,导致共同犯罪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潜在的危险现象,成为了一个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压制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没有对青少年的权益给予必要的尊重与合理的安排时,就存在因社会压制而产生青少年对抗社会的危险,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又使他们易于冲动而导致犯罪,社会环境失序则阻滞了青少年社会化,强化了社会压制的负面效应。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压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犯罪学中的迷乱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犯罪亚文化理论等均有助于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未成年人涉网犯罪亦不例外。因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心理暗示发生变化,网瘾既是青少年转移内心冲突的方式,亦可能造成犯罪率增加。未成年人网瘾与涉网犯罪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体因素,而是在于社会情境与社会控制能力等社会性因素。预防与治理未成年人网瘾应当从强化非正式控制手段入手,通过关注亚文化、强化社会凝聚力、完善社区功能等综合机制来避免网络犯罪与犯罪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我国刑法客观解释更能适应发展需求,但客观解释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存在解释扩张化的趋势,不断挑战罪刑法定原则。对客观解释的限制应当内外结合,将文义限制和体系限制作为基本前提,注重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等价性;重申网络犯罪刑法规制的必要性,充分发挥市场、网络技术规范等因素的规制作用,同时刑法解释应与国家网络治理大环境相契合,针对不同情形采取灵活的解释限度,在有效规制网络犯罪、保持刑法谦抑性和对罪刑法定的坚守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9.
法律意义上的"醉酒"与一般意义上不同,在此意义上的"醉驾"不能一律入罪。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从其犯罪客体来看,要结合行为发生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来认定其抽象危险状态。"醉驾"不一律入罪客观上也不违背刑法的威慑性特性,且符合刑罚审慎适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司法研究所对跨国犯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跨国旅游、商务交流和通讯活动变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增强了跨国犯罪的滋生能力。于是随着交通通信及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犯罪也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何为跨国犯罪呢联合国秘书处在1995年4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是这样解释的:“犯罪活动的发生,预防,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涉及到多个国家。”2美国国家司法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Jus-tice是联合国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活动网络UNCrimePreventionandCriminalJustice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