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霞飞 《党史博采》2006,(4):46-52
计划没有变化快姚文元“跟风”,也有自己的计划。他打算通过“跟风”在全国文坛进一步出一出名,使自己成为足以影响全国的“大文人”。但是,姚文元的计划没有形势变化得快。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1):43-48
张春桥、姚文元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本想可以一帆风顺了.谁料变数横出。就在张姚二人自鸣得意已经把上海这个“大桃子”摘到手中时。上海却出现了一股打倒张春桥的风潮,同时也把姚文元父亲姚蓬子叛变之事抖了出来。这个风潮一开始是由上海市的一个造反组织——“红革会”酝酿的。张春桥与“红革会”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霞飞 《党史天地》2008,(10):43-47,52,53
自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中央内部的意见分歧.已经暴露在全党面前。毛泽东决心用非常手段解决内部分歧。1966年初,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陈伯达决定成立一个中央文件(即“五一六通知”)起草小组,吸收毛泽东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人员参加。这些人参加进来,不光是起草文件。实际上是作为毛泽东身边的干部,直接参与发动“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霞飞 《党史天地》2008,(6):45-51
张春桥与姚文元原本不认识,但从反胡风起,二人走到了一起,经历了反右、“文革”前夕搞批《海瑞罢官》的文章、到1967年1月上海夺权,之后,二人同到中央工作。在这个长过程中,二人经常在一起搞政治密谋,姚文元也紧跟张春桥。到1976年10月6日,二人在同一晚上先后被捕。这样看来,二人的关系,也算当代人与人政治关系的一个典型了。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天地》2008,(9):43-47
情况变化了 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天地》2006,(7):10-16
有惊无险康生主持“抢救失足者运动”出了这样大的问题,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会受到批判甚至受到降职处分,但是,康生却有惊无险,毫发未伤。这又是为什么?探究起来,原因有三:其一是康生的乖巧。当他得知毛泽东对“抢救失足者运动”不满时,马上停止搞这个运动,立即换上了一副公允的面孔,同时把责任往下边推。他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这就给了毛泽东一个  相似文献   

7.
1976年10月6日,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北京被拘捕。这四人中,王、张、姚三人均直接来自上海,江青也同上海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粉碎“四人帮”后的诸端大事之中,接管上海和解决上海的问题,自然处于极端重要而紧迫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博采》2006,(3):31-35
2006年1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百余字中英文通稿电文,内容如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于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岁,于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一则平淡的电文为姚文元一生划上了一个句号。至此,"四人帮"成员已全部离世而去。历史永远在向前发展,但又在时时昭告后人。姚文元在王、张、江、姚"四人帮"中只列第四,他从建国初期一名并不起眼的普通机关干部,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文革"中显赫一时,综观其发迹历史,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霞飞 《党史天地》2006,(6):10-15
曾几何时,他在中国共产党内权倾一时。曾几何时,他深受毛泽东的信任。曾几何时,他随心所欲地整人害人。曾几何时, 他极善伪装,以至于死后也骗去了不少花圈。又曾几何时,他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确定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撤销了对他的《悼词》,开除了他的党籍。这个人就是康生。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文苑》2004,(5):40-45
发生在1967年1月的所谓上海"一月革命",曾被"四人帮"标榜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立下的一个"大功".在"四人帮"得势时,他们在上海还专门搞过"一月革命"展览,颇有让"一月革命"流芳百世之意.而实际上,所谓的"一月革命"并非"四人帮"所说的"革命的里程碑",而是"四人帮"制造动乱的一座"耻辱碑".  相似文献   

11.
[15]拨乱反正 结束禁锢 1976年 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标志着十年内乱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当务之急是清算江青一伙的罪行,从 1976年 12月开始到次年 9月,中央分三批下发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在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群众运动。党心民心大快,全国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但是,长期禁锢人们的"左"倾错误思想远远没有得到触及。华国锋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是立了功的,此后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他却错误地提出和坚持"两个…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博采》2006,(7):36-40
狼狈为奸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认为一些老帅是他篡党夺权的障碍,便处心积虑地要打倒这些老帅,林彪清楚,用诬陷手法,揪老帅们的所谓“历史问题”,是打倒老帅们的最好办法。黄永胜秉承林彪的旨意,成了诬陷老帅的急“先锋”。黄永胜首先把诬陷的矛头指向了叶剑英。叶剑英在第二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关锋和戚本禹在“文革”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中央文革小组成员“E、关、戚”是响当当的知名人物。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如何,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巴图 《党史纵横》2004,(3):9-12
陈伯达在"文化大革命"中地位急剧上升,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跌人人生低谷.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浮与沉,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文苑》2006,(1):47-51
谢富治是一个特殊人物。他青年时代投身革命,有红色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地方和中央高官,也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此人思想极“左”,在“文化大革命”中干了不少坏事。他虽然早在1972年病死,但仍未能逃脱历史的审判。曾为红军将领谢富治于1909年8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他家世代务农,生活贫寒。小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喂过猪,也时断时续地读过私塾。青年时,谢富治头脑活络,也很勤奋,常从亲朋好友处借一些书报来读,因而见识较广,周围常常聚集了一些同龄青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攻占武昌,湖北各地农民运动勃兴。…  相似文献   

16.
起草九大报告时,陈伯达不愿和张春桥、姚文元合作,毛泽东对他已不信任 1969年的第一季度,新恢复的政研室需要开展一些工作,因研究院的人员分配尚未进行,故陈伯达通过宣传队和夺权总部勤务组先抽调一些人去政研室帮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在这些日子活动频繁,行动诡秘,王洪文9月23日飞回北京后,也进入西山,紧挨着叶剑英住下,跟踪监视。他们一方面制造流言,说叶剑英在西山有个“军人俱乐部”,图谋不轨;另一方面亲自出马抓“枪杆子”,江青到昌平某师,王洪文到保定某军,张春桥到通县某部,“串联”、拉拢、  相似文献   

18.
霞飞 《党史博采》2006,(1):28-34
在一次讨论会上,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认识陈伯达,是陈伯达到延安之后的事情. 1937年7月下旬,日本攻陷北平、天津后,陈伯达经中共北方局同意,于8月上甸由天津乘船到青岛,经西安,于八九月间到延安.此前,陈伯达已是中国文化界不大不小的名人,他曾在北平带头掀起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之一.陈伯达到延安后,人生地不熟.  相似文献   

19.
“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一件大事”。“三反”运动在全国晨开……。五反。历时半年,进行得比较顺利,到1952年6月基本结束。然而令一党主席和一国总理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商人,而是来自内部的威胁,即所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正像毛泽东曾经预料的,有些人没有被钢铁炮弹打倒,却被。糖衣炮弹’击中。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说:"各单位的极左思潮都是林彪放纵起来的","要批透极左思潮".毛泽东找张青桥、姚文元谈话:批极左,还是批极右?王若水那封信我看不对,极左思潮少批一点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