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刊与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合办的专栏《国企精神》,本期隆重推出反映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罗钾")用"罗钾精神"在"死亡之海"创造人间奇迹的重头报道。在罗布泊,"罗钾精神"表述为:"情系三农,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献身盐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一流技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同心同德、敢于担当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在罗布泊,先后有近30名不同岗位的"罗钾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有的眉飞色舞,有的潸然泪下。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华章。他们所代表的3000多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罗钾")职工,是"罗钾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和弘扬者。限于篇幅,本刊介绍其中9名受访者的事迹和故事。尹新斌:两地分居为钾盐湖北仙桃人,武汉化工学院化学选矿专业毕  相似文献   

3.
正罗布泊腹地,人称"死亡之海",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3000多名员工,日夜奋战在这里。这里漠野千里,寸草不生,却生长了一种"罗钾精神"。这里苍茫无垠,灰黄一色,却演绎出青春的五彩缤纷。这里大风狂卷,沙尘肆虐,一支名为"红柳叶"的乐队,却在3000多名员工的心底,时刻奏响着一曲《罗钾人之歌》——我们是死亡之海上乘风破浪的舟我们是茫茫戈壁上那片山河景秀你看那碧绿的卤水泛起奔腾的波浪  相似文献   

4.
经过3年多的整理研究,新疆考古工作者最近宣布,他们于1995年底发掘清理的营盘墓地,是迄今为止罗布泊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基地。考古专家指出,这次发掘清理揭开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新篇章,它不仅为汉晋时期西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由于墓地出土文物中土著文化因素与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这对于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揭开营盘遗址的神秘面纱位于今罗布泊西侧塔里木河下游大  相似文献   

5.
罗布泊以其干旱、酷热令人听而生畏、望而却步。然而它并不能吓住那些献身科学的人们。一九八○年,我国第一次组织穿越罗布泊洼地的科学考察。在考察队队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不幸以身殉职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所长夏训诚擦干泪水,挺身而出,勇敢地挑起队长重担,率领各族科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7月30日下午,我们在新疆奇台参加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奇台经验"现场观摩会后,就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常青同志,一道驱车赶往450公里外的新疆哈密市采访。此行在哈密采访的对象,就是刚刚被中宣部树为"时代楷模"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罗钾")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因李守江次日下午有要事外出,我们在奇台开完会不敢停留,直接取道东天山,连夜赶往国投罗  相似文献   

7.
正罗布泊,生命禁区,死亡之海。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此消亡。从新疆哈密向西南方向驱车400公里,越过茫茫戈壁,来到罗布泊腹地——罗中。16年前,这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泛着灰白色盐壳的戈壁一望无垠,每年7级以上大风多达半年以上……16年后的今天,戈壁还是那个戈壁,狂风还是那个狂风,但在这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区,高层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国罗布泊地区第一朵蘑菇云冉冉升起,这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就笼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随后,氢弹试验、导弹核武器试验、地下核试验成功的消息,便不断从这里传出。今年盛夏时节,我们访问了这滚动过核爆炸惊雷的试验场区——中国核试验基地。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是水丰草茂的罗布泊,如今是干涸了。丝绸之路,早已断绝了行旅;古楼兰国  相似文献   

9.
这是在新疆罗布泊考古队。当用放射性碳14为他们所发掘的古尸测定出年代来的时候,考古队员们惊喜得发呆了:“六千四百年前……‘世界之最’……太意外了!”  相似文献   

10.
晓平 《瞭望》1989,(16)
电视系列片《祖国不会忘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各自接到上级命令,悄悄出发去从事伟大而又神密的事业。他们互相瞒着,直到在通往罗布泊途中一棵孑然而立的树下等车时,两人才发现是为了一个共同任务:进军戈壁荒原。 这对夫妻给我们留下了“夫妻树”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老一代创业者无私  相似文献   

11.
小非 《侨园》2012,(10):18-19
隐瞒40多年的秘密 在郑州市军人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85岁的飞行英雄李传森每当提起1964年10月16日,他在罗布泊驾驶飞机穿越蘑菇云取样的事儿,每个细节都能回忆得详详细细…… 李传森说,能驾飞机穿越蘑菇云,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取样,留下可靠数据,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事儿.对于这个秘密,老人深藏40多年.  相似文献   

12.
我来到汉长城前,古时称塞垣或遮虏障。它从东面的安西逶迤来玉门关,又南折去阳关,一直延伸到罗布泊。毕竟2千岁了,残颓苍老,显筋露骨,但仍然保持着动人心魂的气势:好比若隐若现不见头尾的巨龙,在浩瀚的流沙和戈壁中浮动。 我向北望去,天际一抹淡影,是新疆北山支脉马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一座现代化的科学城在大西南的四川省绵阳市拔地而起。地处深山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整体搬进了科学城,在这里继续为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奉献力量。为了打破核大国的垄继,1958年10月,担负着神圣历史使命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又称九院)诞生了。一批著名科学家和千千万万无名英雄一起,白手起家,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建立了一个个里程碑: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深处戈壁滩上百业铁塔上一声巨响,告诉世界我们掌握了原子弹原理;1966年10月2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导弹运…  相似文献   

14.
"堵"与"疏"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法,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有所认识.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堵"与"疏"的辩证关系,在努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功能、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批判功能和疏导功能,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以重视. 一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堵"和"疏",是从广义来讲的."堵"是指"堵塞"、"抵制"、"批判"、"斗争"而言;"疏"是指"疏通"、"引导"、"调解"、"化解"之意.  相似文献   

15.
陆贵山在《人民日报》2006年8月31日中撰文指出:"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里去呢?是人"合"天,还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张"合"到"天"即大自然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自然中心论"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为"自然人";儒家主张"合"到"人"那里去,据此形成"以人为本"或"人类中心论"的理念,有的  相似文献   

16.
儒家"义利之辩"是儒学的核心学说之一。从孔孟延续至明代,对士和士大夫阶层而言,一直奉行"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相对立的"义利离"之思想宗旨。林东城的"义利观"从"道殊相济,趋利义行"出发,遵循"尚义好礼,以义主利"的原则,进而认为"义利之辩"是"君子进德之几",若能"知止之几",足以"励世廉贪"。林东城是明代新"义利说"的重要代表,突破了传统义利观"义利离"之旧说,由以"士和士大夫"为立教对象转向对"四民"立教,由"义利离"转向"义利合"。士商"异业而同道",士与商社会阶层的交互影响,促进了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对明清儒学的内在转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适应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残疾人政策必须实现全面转向:在理念上,从"他者"转向"以残疾人为中心";在目标上,从"物质生活"转向"美好生活";在水平上,从"保基本"转向"适度保障";在重心上,从"就业"转向"康复";在体系上,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在评估上,从"技治主义"转向"获得感";在供给上,从"单一政府"转向"社会化";在定位上,从"国际模式"转向"中国方案",进而构建"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相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范畴,构建了以"命运共同体"为主体的"一体同心"的同心圆结构,体现了三者的战略关联性。促进世界大家庭和谐发展,需要各国坚持"共赢主义"发展理念,弘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促进各国人民"互联互通",发展人文公共外交,实现"中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的共荣共生。  相似文献   

19.
自由问题是元哲学问题,并不仅仅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存在自由"认为"人的诞生"本身就蕴含"自由"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存在。"理性自由"认为"自由"应该被理解为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依然是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理性意识。"自由哲学"的逻辑前提选择"理性自由",在一定意蕴上忽略了"存在自由"的自由逻辑。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自由"的缺失与"理性自由"的虚幻,使得"自由哲学"更具彼岸世界般的"抽象哲学"意蕴。西方国家的"生态哲学"研究发现了"自由哲学"的理论困难,试图用"生态自由"消解"理性自由"的理论困难,但"生态哲学"本质上依然从属于西方"自由哲学"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分配正义的历史规定性是指"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生成性"﹑"决定性"意义。既包含着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也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方法论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且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因此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去论证"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唯有此,才能在"分配正义"的认识上,避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才能驳斥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上的"拒斥"论,才能真正认识"分配正义"在马克思理论里面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