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与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明确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如何实现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设想,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90年代成为当代西方一个引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事实。生态社会主义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提供了新视野,并对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环境正义研究中,超越西方话语的环境正义范式,创生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环境正义理论,首先需明晰马克思在资本诞生和发展初期对环境非正义的批判。马克思对环境非正义的认知,是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相联系并随之动态演进的。马克思从19世纪社会生活现实出发,考察了差异性社会主体之间环境权益与负担分配不公甚至两极化的社会图景,并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逻辑中去追溯环境破坏及其非正义的社会结构性根源。在时代发展中重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批判,有助于在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应该吸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尚有不足。它的最大不足就是只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度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也就注定了它不能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是一种历史性、总体性、全面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系统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基本特征、社会危机、动力机制、发展逻辑,即现代性的直接动力是资本逻辑,精神动力和批判武器是历史唯物主义,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片面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一球两制"的格局下,必须坚持"必然代替"和"必须利用"的对立统一."必然代替"作为一个革命性的命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必须利用"作为一个实践性的结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但是,"必须利用"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一定要结合本国实际,批判地利用.其结论"必然代替"是目的,"必须利用"是手段,社会主义要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7.
杨鸿江 《理论前沿》2007,497(8):23-24
现代性是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基本原则,它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本文借鉴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试图探讨找到现代性社会治理困境的出路、建立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治理观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用大量的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得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合理解决的途径——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态问题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看当今生态危机,对我国认识生态问题,积极应对生态危机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不断克服原有局限,在哲学、经济学和未来社会理论中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成果。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就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展开全面的解读,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系统阐释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异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愈烈。作为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以积极的态度突破传统的批判思维,凸显文化的当代特征,从高雅到低俗、乌托邦到单向度、精神层面到物质享受三个方面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伊格尔顿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