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 ,并由此导致交通闭塞 ,文化、教育落后所致。在国家整体扶贫攻坚规划中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 ,制订具有特色的民族扶贫政策和措施 ,走出民族扶贫工作的误区 ,必须重视寻找民族地区贫困现象钝化、贫困状况多样的深层原因 ,必须越过差距 ,高起点总结经验 ,认识到贫困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复杂集合。只有抓住关键问题 ,理清工作思路 ,找准发展方向 ,方能力促民族工作上质量、上台阶。一、民族地区贫困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1、积贫积弱的“板结”…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脱贫的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具有其特点,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小额信贷扶贫制度、东西部协作扶贫、产业扶贫、信息扶贫等措施,多管齐下,消除民族地区贫困。  相似文献   

3.
有效遏制直至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因此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文章分析了南宁市四个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同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精心谋划扶贫产业、整合扶贫资金、精准判断帮扶需求、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规范驻村干部管理等措施,为保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农村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是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较深,致贫原因复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加强规划指导,稳步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片区国土资源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制定促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优惠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扶贫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我省特别是苏北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已经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入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我们要着力创新帮扶机制,不断提高以苏北地区为重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际成效。建议:一、牢固确立精准扶贫意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  相似文献   

6.
省内信息     
《今日民族》2014,(12):61-63
<正>国务院扶贫办深入云南民族地区调研扶贫工作近日,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组深入昆明市东川区和临沧市博尚镇等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扶贫工作。调研组强调,要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了解扶贫对象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坚持瞄准扶贫对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目标。(本刊讯)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月17日,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一步部署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基本人权的维度看,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关乎基本人权——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在此意义上扶贫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贫困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剥夺感"与心理贫困),都关乎社会公正、和谐与发展,故而扶贫既是发展要务也是改革要务。从国家治理的维度看,贫困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扶贫既是政府责任也是社会责任,既需要运用传统手段更需要推进依法扶贫。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攻坚示范区,通过对扶贫工作的典型地区集中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打造脱贫致富的具有样板效应的区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扶贫攻坚提供范本。本课题通过对贵州贫困现象的再评价,试图在新的视野对贵州省贫困现象进行再思考,对贵州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新解释,进而为创建扶贫攻坚示范区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思路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扎实的教育扶贫工作割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从而真正消除贫困现象,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更新教育扶贫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扶贫精细化管理和整合教育扶贫力量,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效果的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扶贫工作是云南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极为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什么?着力点应放在哪里?这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非常关注的大问题,也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农村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激活每一个家庭的细胞,搞活干千万万个家庭,最根本的是要加大扶贫的力度,把着力点放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妇女身上。一、贫困民族妇女扶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省委和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以打扶贫攻坚战为主线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奋…  相似文献   

12.
宋洪宪 《桂海论丛》2001,17(1):36-38
我国扶贫工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扶贫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 ,总结20多年扶贫工作的经验 ,对于在新世纪改进扶贫工作 ,加快扫除贫困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是提升贫困人口思维观念的一把利器。当前,文化扶贫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全社会认可,面对紧迫的扶贫工作,必须从文化扶贫入手,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文化面貌,让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4.
罗洪启 《创造》2019,(7):9-13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摆脱贫困》则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开山之作”,[1]本书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至1990年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在对闽东地区畲族扶贫工作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脱贫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当前,对扶贫需求把握不精准、扶贫联动机制不健全和扶贫考核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群众需求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深化驻村帮扶、强化扶贫联动和完善扶贫考核反馈等策略来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16.
杨登祥 《传承》2012,(23):45-45
由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现象最复杂、贫困类型最多样、贫困分布最广泛、贫困程度最深、民族自治县最多的地区,为此,正视当前该片区少数民族干部的现状,积极探索该片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有效途径,对顺利推动该片区新一轮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加速贫困地区脱贫摘帽。然而,当前教育扶贫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我们树立科学先进的精准扶贫观念,从根本上探索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蓬勃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全面切实地实施教育扶贫工作,推动教育扶贫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昭辉 《今日海南》2016,(11):51-51
省委书记罗保铭同志把扶贫工作比作是"输不起的攻坚之战",非常形象。从我接触和参与过的扶贫实践来讲,扶贫工作中思想扶贫尤为重要。扶贫对象之所以贫困,经济贫困只是外在表现,思想观念贫困才是内在根源。扶贫应当先扶"智"与"志"。再好的扶贫措施和政策,如果得不到扶贫对象的全力配合,扶贫成效无法持久。如同一个贫血病人,治疗的根本途径不是输血,而是激活病人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民族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扶贫开发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从云南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应采取五个方面的扶贫措施:一、重点扶贫。鸳南省贫困缅大,涉及面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总结过去的扶贫经验,那种平均使用力量,到处撒“胡椒面”的扶贫方法已适应不了当今的形势。当前应把扶贫重点放在那些最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新扶办法。如云南应在  相似文献   

20.
正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我国反贫困工作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尚未摆脱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分布广和贫困程度深的局面。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成为热词。那么,如何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是有条件的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