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央苏区领导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革命斗争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2.
中央苏区红军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统帅的杰作。前三次是毛、朱指挥的,第四次是周、朱指挥的。纵观这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过程,研究其胜利的深层原因及基本经验,人们可以清晰地感悟到个中的真谛:红军反“围剿”胜利的秘诀,就在于红军统帅们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和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3.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取得大胜。漳州战役是赣州战役失败后毛泽东、周恩来共同决策转败为胜的胜利之役。红军入漳开创了我军攻占城市、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的范例。漳州大捷不失为中央苏区发展巩固走向鼎盛的开局之战。  相似文献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前期,毛泽东主要致力于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军事“围剿”,没有直接参与筹备工作,但是,1931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后,毛泽东为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教育文化建设以至民生建设和政府机关作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的创造性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方针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工人运动屡屡受挫,毛泽东等创建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蓬勃发展,促使共产国际改变指导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开始以加强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为中心。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中表现的卓越才能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被认为是“有声望的领袖”。在毛泽东坚持正确主张而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时,共产国际进行了干预,要他们以同志式的态度对待毛泽东,同他密切合作。因此,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由四中全会时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尽管这时毛泽东没有实际权力,但他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和威望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1931年1月15日在江西宁都县小布赤坎村新屋成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派出机构。最先提出"在苏区成立有权威的中央局",是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共产国际远东局直接参与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成员名单的酝酿,并且决定除中央苏区外,其他苏区也须建立党的中央局。共产国际东方书记处曾催促中共苏区中央局早日成立。1931年5月至7月,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先后3次开会,批准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增补进苏区中央局,并且于1931年11月正式批准毛泽东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相似文献   

7.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永丰县南端的龙冈歼敌近1万人,活捉了前线总司令张辉瓒,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围剿”也宣告失败。随后,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国民党湖南军界的程潜、唐生智、何键、范石生及张辉瓒的家人纷纷给中共传递信息,要求不要杀掉张辉瓒,蒋介石也许诺了许多条件,要求中共放回张辉瓒,毛泽东、朱德也答应不杀张辉瓒,让张到红军学校当教官。为此,中其中央领导人周恩来从上海派人赴江西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但1931年1月28日在江西吉安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召开3000多人的公审大会上,张辉瓒被愤怒的群众处决了,这次国共谈判也因此最终流产。随后,国民党时共产党展开疯狂的报复。张辉瓒对东固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东固人民的无比愤慨,这是导致他被东固人民所杀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当时中共统战路线的必然,王明与张辉瓒被杀没有任何联系。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提出的与国民党和谈的条件与毛泽东、朱德就处理张辉瓒的问题上,周恩来的想法更切实可行些。  相似文献   

8.
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同志一道排除各种干扰,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此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在前线负主持战争全责的最高领导人和直接指挥者;坚决抵制“左”倾军事路线,坚持正确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充分利用山区和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从1932年冬进入中央苏区到1934年随红军出发长征,在中央苏区生活和战斗了近两年的时间。他用极大的精力整顿和健全了中央苏区的工会组织,指导和发动工人群众努力生产,参军参战,组建红军工人师,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战争。他提出的国营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意见,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和借鉴价值。在同毛泽东的合作中,他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和政策,这为他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和日后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回顾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起点和终点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曾经提出“大过渡”与“小过渡”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1953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在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时明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这里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过渡时期的起点,是指  相似文献   

11.
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的“三落三起”——“开除党籍”、落选前委书记、被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面对人生的挫折,毛泽东以其宽阔的胸襟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化解磨难、锻炼才干、陶冶情操、砥砺意志,成就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大业。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赣南工作期间,勇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与“左”倾领导人展开斗争。“左”倾领导人借“寻乌事件”,以反“罗明路线”为由,对他施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乃至撤职“流放”。面对打击和挫折,邓小平忠于党,忠于人民;不畏强暴,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安危:坚持真理,体现出了政治家的胸怀和气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预防腐败的"一路、三清"新思想,孕育于中央苏区时期,特别是那时毛泽东的廉政思想和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实践。毛泽东廉政思想根源于党的宗旨,核心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主要指向是"两个反对",基本特点是"两个强调",贯彻的重要途径是"两个深入"。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制度基础一是设立廉政机构,二是健全廉政制度。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央苏区"三清"的生动写照。毛泽东廉政思想和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在于:一定要坚持真心实意地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坚持反腐败斗争,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4.
1957年5月15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由文化部举办的广东潮琼汉地区传统剧目演出落下帷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国家领导人款款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这时,只见周恩来总理对一位10多岁的少年问道:“小鬼,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少年回答得有些腼腆,可当周总理刚刚离开前台时,少年却鼓起勇气喊道:“周总理,请您等一等!”总理回过头来,慈祥地笑了笑说:“小鬼,还要说什么?”少年大声地说:“总理,海南人民等着您!”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家规     
妻子不能到政府任职 邓颖超既是周恩来相濡以沫的伴侣,又是共同奋斗的战友。她从青年时代就投入到革命活动之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周恩来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曾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被周恩来压下来。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最早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主张和成功践行群众路线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共党内首创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早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并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伟大实践中,成功、模范地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中共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等中央苏区领导从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入手,带头做到廉洁为民,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并适时开展专项治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军民、官兵关系,打造出历史上空前的廉洁政府。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启迪我们:反腐倡廉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是关键,廉洁的政治榜样和政治决心必须由上层建立,只有上下联动才能达成廉政共识,才能打造一个廉洁的政府、廉洁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民生思想,内容包括通过苏维埃政权建设,立法保障民生;进行土地革命,巩固民生;进行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兴办社会事业,提高民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的民生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注重用通俗的革命理论教育武装群众,从而达到“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效果。80多年前,他在中央苏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非凡成效。几百万苏区干群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苏维埃政府与红军的先进性,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先进性。广大革命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武装下,积极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用鲜血与生命铸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巍巍丰碑。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央苏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央苏区加强机构建设、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化平台,在加强队伍建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在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贯彻通俗化与艺术化的方针等方面采取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以及这些对策措施取得的历史成效。毛泽东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留下的极为宝贵思想、对策措施等构成了当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厚经验,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这位湖南农民的儿子,曾接受过民间流传的粗浅的佛学知识,信过佛。当他母亲生病时,他也曾去拜过佛。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讲过:“他(指毛泽东)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后来,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潜心研究过佛学,并有许多真知灼见,为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宗教问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