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5年9月,胡锦涛向全世界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单成现 《法制与社会》2010,(16):180-180
当前无论是“中国威胁秽的外在舆论影响,还是“西藏问题的国家内部问题,都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发展,影响到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国成胁论”和“西藏问题”的产生具有共通的深层次原因,这就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问题。而公共外交理论作为一种以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为手段增进内外交流的外交方式,对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交保护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的大背景下,显现出了其特性与发展趋势。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外交保护务款草案》是该制度的最新发展成果。它扩大了外交保护的范围,明确了外交保护条件中的国籍原则和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界定了外交保护的性质,体现了外交保护的人本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法治化向纵深发展,开展法律外交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法律外交领域,我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和区域组织,制定多边和双边条约,将部分外交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有效化解外交纠纷.在民间外交中,中国法学会充分发挥学术外交、法律外交和民间外交的优势,成为我国开展法律外交的先锋践行者.展望未来,我国将以法律外交的方式更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开展法律外交的综合实力,巩固法律外交的机制建设,推进法律外交的民间进路,为促进国家总体外交、推动和谐世界的建构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其成 《法制与社会》2010,(21):145-146
"积极作为"的外交哲学蕴含于当代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并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指出目前加强对我国外交体系中积淀的"积极作为"因素的全面认识与系统发掘,将有助于丰富我国外交软实力的构建,有利于综合利用外交资源,优化外交结构,从而更好指导我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7.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吕岩峰 《法学》2007,(8):80-84
运用和谐世界的理念思考和解决国际私法问题,尤其是思考和解决现代国际私法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建设和谐世界是现代国际私法的应然价值追求。世界的和谐是国际私法的基本理念,是国际私法自身的前提、最高的目标和内在的诉求。"和谐"是现代国际私法体系的核心范畴。国际私法是和谐世界的基本法。和谐世界的国际私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适当法"。尝试运用和谐世界的理念来解决国际私法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而构建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际私法体系,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近代外交,李鸿章是不可回避的人物,作为晚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与直接参与者,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及外交的影响不可小视。本文试在历史时代背景下分析影响李鸿章外交政策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交的近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从清末至抗战期间,其形式和规范并不十分成熟,而且因为国际地位较低造成了许多外交上的无力与尴尬局面,但同时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亦显示出少有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特使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途径,正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国际法律制度是构建和维护和谐世界的法律基础和法律工具,中国作为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在国际法律制度的制定、运用等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不足,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2.
苏浩 《政府法制》2013,(21):14-15
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专门设立了“维护和平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做出的重要贡献.维和行动是联合国为了实现《联合国宪章》中“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一宗旨采取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中国的外交目标和外交手段.本文通过介绍维和行动的基本概况和历史轨迹,安理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参与其中所采取的行动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和谐社会交相呼应,构成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两翼。和谐世界,作为全球治理的新理念,呼唤当代国际法确保和促进国际社会的成员在尊重主权和法律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要求当代国际法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和共享;企盼当代国际法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中心,致力于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当代国际法将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的民主和法治作为其新的价值取向,提升全球善治的整体水平;迫使当代国际法必须重视自身规范体系的协调发展,真正为和谐世界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窗口, 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将把中国一东盟“10+1”这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高度。“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亚洲,各种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方兴未艾。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制定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区域环境,为本地区  相似文献   

16.
法律     
中国10月承办第22届 世界法律大会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将于2004年10月中旬在中国召开。 世界法律大会是由世界法学家协会发起的,该“协会”成立于1963年,是一个非政府国际法律组织,有来自150多个国家的16万多名法律工作者参加。作为会员,他们主要是各国法学学者、检察官、高级律师、法学教授、外交和司法部门高级官员等。另外,其主要会员组织还包括世界法官协会、世界律师协会和世界法学教授协会、商务协会等。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络的兴起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国际体系信息化的背景下,网络外交应运而生,成为各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新利器。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它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日常外交管理机制。中国应如何开展网络外交、实现国家利益,逐渐成为需要考虑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将对网络外交进行扼要而系统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在信息时代规划和实施网络外交战略提供若干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强调中国的发展与强大离不开世界;坚持在任何时候中国必须在独立自主原则下确立自己的国际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的新思想。新时期的外交实践证明,邓小平的对外战略思想是英明、正确和富有远见的。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对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中东热议,世界瞩目.习近平出访前夕,官方发布第一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系统总结、评价60年来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发展成果和经验,并对未来双边关系全面升级、拓展和深化作出详细阐述.这向世界表明,中国正在努力完善当代外交全新格局,并准备在中东进行更有魄力的全盘规划和精耕细作,体现大国外交的新方向和大手笔.  相似文献   

20.
李艳明  丁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240-24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逐步崛起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以"和合"文化为支撑开展我们的外交工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当代文化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