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蕙兰 《求索》2012,(12):57-59,110
以赵尔巽、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当局所领导的清末东北农业新政,是东北农业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改革。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但这场新政推动了东北农业经济体系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东北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与种植结构的改变,也促使东北农业向近代化转变。同时,东北地方当局因清王朝本身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就必然决定了近代化进程受到制约,不可能真正把东北农业引向正常的近代化发展轨道。但是,清末东北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农业的早期近代化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3.
格日乐塔娜 《前沿》2008,(12):105-107
清末的官垦是在专任的垦务大臣或各地将军、都统直接主持下派员设局招垦的,其开垦规模非常大。巴林垦务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开始的。本文以清末年间的官垦在巴林左右二旗推行的过程为线索,全面讲述开垦巴林蒙旗土地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徐世昌在任东三省总督期间,积极推进东北政治改革。他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包括改革政治体制、融化旗汉及加强蒙务、注重民政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清代东北地区延续200多年的特殊政治体系。进而给东北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一线生机。徐所主持的政治改革在东北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5.
在史学界,有关清末新政性质和内容的论著累见不鲜,但是对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却很少有人述及。本文试图在清末新政怎样引起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怎样导致清末新政的失败和动摇清朝统治基础等问题上,作一些简略的论述,希望得到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指正。 1901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宣布实行新政。对于新政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通论周积明戊戌政变后不到三年,承继百日维新事业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的变革再次出现于京师,波及于全国。史家将这次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本文拟就1901~ID05年的“清末新政”及相关问题,作一宽泛的讨论,并析指教。一西太后的决心众所周知,西...  相似文献   

7.
彭平一 《求索》2007,(5):212-216
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是张之洞《江楚三折》中体现出来的“中体西用”文化观,但这一文化观较之洋务运动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它成为了旧文化体系向新文化体系转换的桥梁。清末新政的各项改革中,对新文化体系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改书院为学堂以及科举制度的废除。新的文化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新的文化主体即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以及新的文化传播途径和媒介的广泛运用。新的文化体系与旧的文化体系在其内部结构的核心和内部构成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9.
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末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制度,清王朝推行了这场政治改革运动。虽然新政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未能挽救封建专制的灭亡。但是,新政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形式的政治改革,却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历程的重要一步。因此,认清清末新政失败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确把握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警察教育是在清末提倡改革,推行"新政"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清末的警察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其对清末警政的推广和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清末的警察教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培养质量不高、教育研究未及展开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形式,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与政治的稳定意义重大。在清末,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并随新政的展开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清末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倡导白话文、创立学习机构以及下乡宣讲等。文章运用清末时期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清末社会教育的方法,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士绅在参与立宪的物质基础、组织力量和理论基础等方面表现独特.谘议局是清末"新政"要目之一.在江苏谘议局这个合法的舞台上,江苏士绅的立宪意识日益勃发,立宪行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动参与江苏谘议局的筹备,所提议案涉及社会事务各方面.江苏士绅的立宪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是中国近代警察教育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徐世昌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人物,非常重视警政建设及警察教育工作。他组建警察教育行政机构,开办警务学堂,兴办警察高等教育,重视警察学术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而且推进了清末民初警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中国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余群 《传承》2013,(3):144-145
鸦片战争后,天灾人祸不断,民众生活极度困苦,清廷的腐败与懒赈更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间义赈救助苦难民众,维新时期国内慈善事业开始转型,逐渐具有近代意义,“清末新政”则为其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李宗蔚 《重庆行政》2015,(4):104-106
在我国云南省有一所军校,在创办之初它就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清末三大讲武堂”。在民国时期它又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并誉为“民国四大军校”,它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相似文献   

17.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序幕,新政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动作就是预备"立宪"。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借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当然,新政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是晚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的必然结果。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灭亡的因素众多,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晚清统治集团长期被动应对危机,不愿主动改革,以及新政时期未能处理好统治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制建设,起始于清末的新政时期,展开于民国初年,它体现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4个月中,已颁  相似文献   

20.
清末机构改革中的进步与悖论:以商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 《求索》2008,(10):212-2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央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央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既反映了政府管理体制向近代转型的进步方面,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最终发生了变异,深刻的反映了机构改革与体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