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星 《理论导刊》2004,(5):9-10
我国从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有效缓解国内需求不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尚未完全好转、民间投资不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立即淡出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考虑到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积极财政政策应逐步改变以增发国债和扩张政府投资为主的政策措施,向以税收政策为主,综合发挥税收、补贴,贴息、收入分配等政策组合作用的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2.
楚东 《瞭望》2004,(Z1)
尽管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在近两年从未停止过,但2004年财政政策的主调依然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表面看没有什么变化,但实质上,则是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不变之下渐次完成战略性调整。 今年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100亿元,数量比去年少,但加上上年的  相似文献   

3.
《瞭望》1999,(19)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扩大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十分明显,并将在今明两年内仍然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正如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时期的,不可能长期使用,政府的直接投资也是有限的。那么,...  相似文献   

4.
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瞭望》2002,(19)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人们纷纷猜测此一政策有可能在何时淡出。为此,本刊特请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王军就此撰文解释  相似文献   

5.
“入世”后我国财税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我国已连续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短期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在向中长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转变。本文探讨了“入世”后财税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需要作出哪些相应的对策以及如何进一步稳定并完善现行税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在经济相对低迷的阶段怎样实行宏观层次的反周期操作的问题。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政府举借长期建设国债,通过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来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自1998年首次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截至2003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这些国债资金在使用中得到了银行贷款方面的配套和其他资金来源的配套,  相似文献   

7.
一、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效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实施了以拉动内需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包括了"结构性减税"的内容,只不过结构性减税内容并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2012年,结构性减税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体.与全面减税和税负结构调整有所不同,结构性减税是对现有税制进行更科学更合理地优化.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2,(19)
在现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中,发行建设国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不再简单地被视为一种负担和包袱,而被当作直接调节经济发展的政策手段。实践也证明,这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给后人积累的不是简单的债务,而是数万亿元的财富和优质资产,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将长期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瞭望》1999,(24)
观察今年头几个月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足以得出结论:我们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发挥了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但在进入买方市场后,我国经济总量的平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也难以自发回升,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准特定的情况下采取的特定政策”,还必将坚持一段时间。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判断。毋庸置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动机是积极的,效果更要积极。那么,扩大内需的下一步实践有哪些切实有效的途径呢?其中有两个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我国经济持续出现了供大于求、市场需求不足、失业人数增加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自1993年起实行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开始松动,各项带有明显扩张意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相继推出。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以基础设施为主要领域的财政投资,对扭转经济的颓势似未起到预想的作用。本文拟从当前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出发,试图证明要使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拓展财政政策的政策空间势在必行,而国防工业投资不仅是加速国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通过合适的投资途径来有效地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