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灵 《学理论》2010,(14):171-172
书法艺术美育是以书法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书法的美育功能主要具有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审美通感能力;培养审美想象能力以及观照书法家的人格美,从中提升做人的品格,促进审美情趣的高尚化。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境界"说。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境界"一词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从"境界"之审美形式、审美尺度及生命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其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旅游审美过程中,人们的内心与外在景观交互作用所引发的体验,因不同旅游者主体通过旅游的"觉解"而构建的意义世界不同,形成不同的旅游境界。儒释道的旅游境界说虽然不同,但表现在审美上有着共同的山水意识、澄怀体道、天人合一以及死生意识等特征。现代人旅游也有不同的境界,从快乐主义视角出发,可以分为快乐之旅、愉悦之旅以及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赋予西方理念"人是理性的动物"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由此提出了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人生四境界观点.但是,他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对人的符号化定义,没有包含人的价值规定性的全面性.他的人生四境界带有非历史的缺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缺陷,也带有人类早期文化的自然崇拜的缺陷.从人的价值规定性及其实现程度出发可以看到人生三境界,即个人自我实现的审美意境、与社会同在的审美意境和与历史同在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5.
试析生命美学的人学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人学的维度,生命美学立足于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命题,肯定了现实的生命存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点,美在于超越中实现人的精神自由,是在人性的完善与提升中实现向人的生成,只有生活在审美境界里人才真正成为人,即人全面地占有自我的本质。生命美学具有人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鲁屋楮墨     
朋友送来一册《鲁屋楮墨编》.淡黄色的封面平正淡雅.然而,其中的书法作品却方正雄强,清新洒脱,别具风格.鲁屋,姓徐,名寿嶂,山东曲阜人,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寿嶂先生近60年来就在这文化古城中默默地致力于古典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研究.寿嶂先生攻习书法先从语言文字和文学修养入手,又凭着良好的文学涵养去滋润书法.他说:要想真正参透书法艺术,只有笔墨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书外功夫,因为一切成功的书法作品都应该是作者人格、气质、审美个性和文化修养等多种因素的  相似文献   

7.
乔建忠 《党政论坛》2011,(15):10-12
井冈山斗争时期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构成了牢不可破的“井冈山情结”。这种情结是人类文明中最丰富、最生动、最纯洁和最为高尚的一种心理感情,它的审美价值远比人类其他诸如恋人间、家人间、亲友间的情感更为珍贵。因为这种隋感是在枪林弹雨中升华,是在炮火硝烟中净化,是在生命与鲜血的交融中进入凝重悲壮、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审美市场经济就是从审美的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价值再评价。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正价值(美),我们要有审美的境界;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负价值(丑),我们要有审丑的勇气。美与丑的二维价值冲突,本质地揭示了人在全面发展占有自我本质的进程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立。审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市场经济进行审美,以求在物质福利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窘迫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物化指主客消融、浑然一体的天人合一的一种状态,也是其天人合一的方式。物化是一种审美状态。通向物化的途径有两个条件,一是去蔽;二是具有理性知识且超越这一理性知识。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相联的。物化是一种境界,是生命经历了"知识论"与"去蔽论"后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即是一种伦理精神,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乔建忠的致胜法宝:血肉相连的党群情结一文指出,井冈山斗争时期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构成了牢不可破的井冈山情结。这种情结是人类文明中最丰富、最生动、最纯洁和最为高尚的一种心理感情,它的审美价值远比人类其他诸如恋人间、家人间、亲友间的情感更为珍贵。因为这种情感是在枪林弹雨中升华,是在炮火硝烟中净化,是在生命与鲜血的交融中进入凝重悲壮、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甚至变成爱写作文,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培养写作的一种境界。我分别从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在仿写中学会创新,在互评中学会评价和审美,在情感中培养爱好这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也是古老的甲骨、金文、秦砖汉瓦、历代碑刻、墨迹文书等汉字书法艺术印记的代代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文明薪火相传的佐证和华夏予民值得自豪的文化注脚. 出生于古陈仓的李小明,自幼受到秦川沃土的滋养,头顶秦时明月,脚踩厚重黄土,呼吸着凿开混沌又古今相承的文化空气,耳与目染着种种奇异的民间印花版刻、泥塑木雕,使他骨子里根植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萌生因子.生长于斯、爱与斯,多年来他置身在这块文化艺术的丛林中,执着不断地追求,使他对诗、书、画、印等艺术门类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融合.他追求“当代书家要重视文化的积累,并身体力行,在多学科的兼容并蓄中,获取着滋养内心的深层营养,以树立当代书法的人文境界.”正是基于此,他的艺术的格调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之一。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出发,联系当前杭州中小学新生人文状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以审美的体验、创意的活动、艺术的境界等方式,强化美术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宋洪斌 《侨园》2011,(4):28-29
书法写到一定程度,靠的就不是技能而是境界了。中国书协会员、辽宁书法家邱明新,现在就进入了这种境界。上世纪70年代,他经杨仁恺先生介绍,师承徐炽。邱明新在书法艺术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现今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某种意境。我们把目光落到2006年邱明新的一次个展上,一百多幅作品,有书法有国画。国画长卷虽为临摹,仍然令人刮目相看:许勇的"74匹马",徐悲鸿收藏的"87神仙卷"。许多人惊讶他"画也画得好",甚至"画比字还好"。是的,他从小喜欢作画,如今在另一个层面上"返璞归真"了。他临摹国画名家大作,是站在书法的角度,从中陶冶书法感知。他还弹琴,也是立足于书法的平台,从中捕捉书法灵性。这种旁征博引式的修炼,反映了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境界了。  相似文献   

16.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的管理思想已经被现代工作普遍接受,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管理者自身的切实利益,保持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协调,成为档案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追溯这种管理思想的哲学渊源,在中国哲学语境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当下性的关怀,在西方体现为席勒式的自由审美的境界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下的人的理性的解放和精神启蒙。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它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技巧,而是渗透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门高雅艺术,高师书法教学也不仅仅是书法技巧上的教学它还包括书法理论的学习,书法审美上的追求,道德人品的体现等等,可见书法它是一门培养综合素质的艺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和情感更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王宁 《学理论》2014,(2):143-144,169
在日本历史上,与谢芜村是继松尾芭蕉之后又一位享誉俳坛的俳句诗人,还是集南画之大成者。芜村所处的时代汉学风靡一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文学理念的认识。在王维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芜村创作的俳句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画意,流露出作者融入自然时淡然宁静的心境和超然洒脱、离俗的处世态度,以"无我之境"的审美心境去观察大自然的一切,感受自然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除此之外,芜村在创作过程中还渗透松尾芭蕉的幽雅、闲寂理念,在俳、画、禅缘中表现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情趣、透露出美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