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线索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应抓住其核心线索。综观马克思著述中的人学思想,可以发现以下四条线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马克思于存在论根基处发动了一场人学革命,实现了人学范式的转换:从理论人学转向了实践人学。马克思的人学革命不是对传统人学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人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根本性的颠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人学的逻辑起点: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第二,人学的基本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从原初分离转向原初统一;第三,人学的研究视界:从思想世界转向现实世界;第四,人学的理论基础:从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第五,人学的基本范畴:从抽象的知性概念范畴转向现实的生活概念范畴;第六,人学的理论品格:从封闭的体系人学转向开放的人学体系;第七,人学的核心功能:从注重“解释人”转向注重“改造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和人学思想,关于"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思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和人学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中的有关于"财富的尺度"思想作些浅薄的解读,能对我们当前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象(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之所以是科学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从抽象人学转向了现实人学.这场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逻辑起点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的人"转向了"现实的人";在理论基础上,从传统人学的"唯心史观"转向了"唯物史观";在人的价值上,从传统人学的"人是目的"转向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在人的本质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本质"转向了"现实本质";在目标取向上,从传统人学的抽象发展观转向了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那种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只包括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传统解释,提出人学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居前提和总体地位;认为人学这一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的本体论、人的社会观、人的历史观、人的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基本内容,而且这四方面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具有完整性;最后还指出,挖掘、整理和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对继承马克思的遗产,恢复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本来面目,建立马克思主义人学,澄清并克服在对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理解上所造成的混乱,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着眼于现实的个人,从人入手分析不同的动力层次,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源性动力,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人的利益调整推动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在社会历史观上,不仅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历史哲学,据有革命的实践的特点,而且更是一种人道主义学说,可以说与实践相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目的、出发点与途径方法的关系。因此,在充分注意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同时,我们更注意到其深厚而强烈的人学意蕴,这是其全部哲学,从青年的马克思到老年的马克思,一直以一贯之的一条红线,是其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映照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角度考察和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在工作中实践该思想,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萨特存在主义人学并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人学才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实现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人们认识人生、指导人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构筑的网络空间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虚拟生存空间,带来了虚拟生存下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界关系的变化.虚拟生存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同时又以一种抽象的、被异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中对人的定义同样适用于虚拟生存下的人,不同的是后者的人自然地被印上了虚拟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人学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他从三个层面剖析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首先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其次劳动使人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为人自身,最后劳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目的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我们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弗洛姆的这种人学式解读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域,但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其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人学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国情,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人学思想,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江泽民的人学理论,则是在直接继承和运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学理论,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卓有成效地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人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由于他们所处的客观条件、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不同以及个性、哲学思想方法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人学理论各有侧重与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人民本位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核心;人的解放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灵魂;人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平等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大问题,在现代社会就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之后,财富分配、贫富差距、阶层流动等等问题的解决都呼唤着一种科学平等观的建立,我国政府更是把平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写进了十八大报告。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学视角对马克思的平等观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阐释,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人权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学界的热点之一。通过理论界的共同努力,人权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也已达成某些共识。但是,恰恰在最基本的人权理论问题——人权的根据问题上,研究者们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为何每个人都拥有人权?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不同的阐释。有趣的是,尽管观点各异,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却都自认为是在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域之中来分析问题的。之所以如此,原因只能归为一个:对马克思哲学中人学思想的认识不清晰、不深刻、不统一。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曾经颇有创建的"马克思学"学者,悉尼·胡克在国内学界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而总是以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解释者面目示人.认真分析其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青年胡克所理解的辩证法实为一种与革命实践密切联系的、作用于主客体关系间的历史辩证法;后来胡克对辩证法的攻击则是在完全不同的含义上进行的,这与其对斯大林的理论的批判有着内在联系.胡克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辩证法态度变化的根源在于对斯大林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滥用的厌恶.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学思想史上发动了一场人学范式革命,彻底颠覆了理论人学的传统范式,开辟了实践人学的现代范式.正确的方法是通往真理的彼岸的桥梁,思维方法的转换是马克思人学范式革命的前提和关键.这场范式革命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现成中思维"向"生成中思维"的跃迁,"思辨中思维"向"实践中思维"的提升."共相中思维"向"历史中思维"的转化,"单向中思维"向"总体中思维"的跨越,"超验中思维"向"经验中思维"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设想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的过程。它以现实的人为起点,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发展的阶段,其中,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作为人的解放的物质基础,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作为人的解放的依靠力量,最终通过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和个性解放多维度地展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