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村庄面临着形式化治理的困境。基于关中X村的考察表明: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提升乡村社会与基层政权、国家治权之间的协调能力,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共治,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小组自治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具备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拥有比较完善的主体和治权,使得村民自治能够正常运行。在X村,村民小组具有自治主体性,行政与自治各得其所,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村庄实现了"双轨治理",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困境。国家需要给村民小组提供必要的自治空间,使其更好地将群众组织起来,并以资源输入为契机,实现国家治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关系的良性调处,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针对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收—放”互斥两难困境,我国构建了一种新结构性场域。即跳出政府与社会个体单层关系的限囿,立足于政府与社会个体、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双层”关系的划分,创设了第二类中介——协调政府与社会自治主体关系的功能性接点。驻村干部和社会组织孵化机构等都属于功能性接点。它们的组织形态各异,但在国家治理结构中所处位置和治理属性相同:双向赋能的行动中介、有为政府的策略选择、政社互动的弹性空间。以人民中心理念为政治引领,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行动指引;强有力的国家行动体系,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组织保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功能性接点提供了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经近百年发展,在党内关系治理问题上反复探索,实现了党内关系治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逐步形成了党内关系的科学治理体系。同时也积累了党内关系治理的丰富历史经验:党内关系治理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前提,必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制度,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必须反对党内宗派,必须以制度为保障,必须防止各种利益关系的侵蚀,必须恪守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肖光文 《传承》2009,(6):4-5
马列主义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和近代地方自治思潮以及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自治思想源流。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及大革命时期明确支持地方自治,积极探求地方自治民主本质,提出许多关于地方自治理论主张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马列主义关于地方自治的思想和近代地方自治思潮以及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自治思想源流.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及大革命时期明确支持地方自治,积极探求地方自治民主本质,提出许多关于地方自治理论主张和政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缺失、经济利益分化严重、村民自治能力培育不足、不良选举文化频繁入侵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干扰了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开展,损害了农村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山东省日照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管理形式和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推动基层民主进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文明自治和稳定发展。当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维护村民自治权利的主体地位,确保村民自治权利有充分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农村社区的自治任务与服务功能,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二者存在博弈关系,农村治理过程中的非正式性和社会的矛盾性是诱发二者博弈的原因所在。当代乡村社会由于仍然存在阶层分化,且集体文化缺失,致使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在相互博弈的同时,又都面临着组织治理能力降低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乡村组织振兴,解决乡村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大力弘扬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集体主义模式,坚持弘扬集体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坚持农民主体共同富裕、同步发展,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和组织力,在新的历史阶段,通过政党下乡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自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治理什么样的社会、怎样治理社会的问题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理想走向实践,经历了从社会改造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演变过程。回首百年党史,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多元主体治理效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兼采中外社会治理优秀思想资源;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重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杨军 《人民论坛》2022,(14):78-81
当前,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大大压缩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有效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在这种压力下,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软性”形态,呈现话题更加聚焦、话语方式隐蔽、利用网络信息存量、与“饭圈文化”结合等特点,愈加难以辨识。未来,批判、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幻想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也不能因历史虚无主义的隐蔽性、社会思想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技术迭代更新的挑战性而止步不前,必须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调查研究?为什么每到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在其背后,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内具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1.
论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直接管理着社区和控制着社区的组织,导致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其形成原因是:政府政治职能实现的需要、社区运转经费不足的必然结果、居委会变迁为社区的历史延续、社区在意识上受制于政府的表现。治理的措施包括:在城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重新构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社区自治组织筹集资金能力。  相似文献   

12.
雍军 《传承》2011,(15):14-15,61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统一战线工作。正是因为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90年光辉历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文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政治概念,同时统一战线也被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现正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总结统一战线工作及其历史经验更是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始终存在着一个体制性问题,即国家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如何衔接与互动?已有的研究往往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建制社区上,因而对于实行行政管理还是社区自治,在态度上显得模棱两可或水火不容。如果我们把观察问题的视域从单个社区扩展到整个街区乃至市区层面上,并以此透视"行政"与"自治"两种逻辑的交互关系,那么就可以将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划分为三类理想模型:行政一体化模式、行政与自治分离模式和行政与自治衔接模式。行政一体化模式使政府效能改善和市民社会发育陷入双重困境;行政与自治分离模式又因强调国家与社会二分而导致脆弱的社会自主性;一种合理化的建议是突破社区限制,改革街道体制,通过新的衔接体的设立,从而一方面保证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实现,另一方面拓展基层社会的自治空间。  相似文献   

14.
《人民论坛》2021,(1):103-10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障乡村群众的利益,出台一系列政策与法令,成立相关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并把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军队建设与群众工作融合在一起,化解了诸多矛盾,不仅走出了经济困境,而且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理论的发展。革命乡村治理工作是一种凝聚革命传统和传播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乡规民约的革命化,促成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的良性互动,建立起一种新的乡村秩序,规范着乡村社会的行为,为赢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乡村治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纪明  陈柳源 《传承》2022,(4):26-30
研究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的历史,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贫困治理的历史成就,并从贫困治理体系、贫困治理行动方案和激发贫困群众奋斗活力等维度凝练贫困治理中的经验与智慧,最后围绕贫困治理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相对贫困、多维贫困与精神贫困等问题,探讨长远制胜方略。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这指出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布局、统筹设计、科学分工等现代化的空间治理活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中空间治理现代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国土空间结构进行“再塑”治理,党和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蓝图设计和统筹布局,搭建了“牵动”生产力在区域间分散集聚的宏观空间框架;二是对区域空间关系进行“缝合”治理,在宏观空间框架下各级地方政府还应“缝合”区域空间单元的关系,以创新行政体制和完善空间治理制度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联通为依托、以产业体系的空间分工和功能互补为动力,调动起区域空间联动协同机制,推动区域板块之间和区域内各空间单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大抓基层、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鲜明指向。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广泛实践使城市社区如何衔接好自治与行政的关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治理道路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其中,社区协商作为治理进路之一,考察其在现阶段如何实现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制度化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将共识塑造和行政惯习作为认识我国社区协商治理的功能向度,并选取了民政部协商典型案例中的三组个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社区居委会从民意整合到共识回应的衔接推进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过程。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居委会的能动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上级部门以行政问责与资源下沉等方式实现对社区自治的规范性约束,使前者在约束性框架内开展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进路。由此展现了我国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纵向衔接行政体制与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其中,行政力量正成为引导和培育社区自治的能动要素,行政规范自治的过程推动了基层民主实践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契合。  相似文献   

18.
祝彦 《人民论坛》2020,(4):37-39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成就生动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立场,依靠集中力量、组织动员群众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制度优势,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与其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的能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周晓敏  杨先农 《传承》2022,(1):83-87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人民至上是党领导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党领导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四个面向”是党领导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方向,以上4个方面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科技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经验中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具有普遍性。站在新时代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从理论的高度归纳、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的历史经验,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中的思想创新是在应对困难与挫折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新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进行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