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玉良  朱彦明 《前沿》2010,(16):26-29
尼采后期思想中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之间的区分是他所谓的道德"类型学"。"类型学"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反对"中间形式"的混杂。它与"谱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尼采思想的利器。它表明欧洲历史中被视为"最高价值"的道德一直面对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强制"。但是,如果道德只是与人们的保存本能相关,并且成了生命整体衰败的征兆,那么相反的类型就成为一种"急需",因为这不仅关联着生命整个链条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郑冬冬 《前沿》2011,(4):162-165
装饰艺术从"造物"到"物化",由于生命的注入和道德的泛化,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实际上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覆盖着人类精神理想的文明标尺,一种传达和表述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的文化符号。装饰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依据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具有某种象征主义思想的旨趣。  相似文献   

3.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4.
刘丽华 《求索》2013,(8):128-130
元杂剧中的预言以算卦、梦境和诅咒三种形式存在于公案剧中。盛行在民间的占卜风俗是预言出现在杂剧中的文化环境。现实生活多艰.个体生命脆弱地呈现在元人面前;世风浇薄、道德滑坡集中体现在公案剧之中.致使预言的内容集中关注着生死问题并审视着时代的社会道德意识。预言的存在增强了元杂剧的叙事性.除了形成悬念、营造恐怖外更将杂剧的悲悯之情指向了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 ,道德都是利他的 ,即使利于道德行为者 ,也只能给其带来某些精神利益。其实 ,作为道德基础的道德利益不仅指他利 ,也包含着自利 ,自利的内容既有精神性的 ,又有物质性的 ;道德利益作为道德的本质是他利与自利的统一。同质性的自利和他利分别构成了道德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  相似文献   

6.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7.
俞婕  王珍平 《前沿》2012,(15):194-195
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在本质上是焦虑的.由于索尔·贝娄非常复杂的文化身份;由于文化、信仰、财富的发展不平衡性,焦虑情绪在索尔·贝娄小说中尤为突出.贝娄笔下的人物觉知到物质世界挤压着其精神空间,焦虑便自然而生.焦虑凝聚着对人性的追问、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经过焦虑的内心煎熬,实现对现实的妥协和自我感觉中的道德完善而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8.
戚卫红  陈延斌 《求索》2011,(8):104-106
"道德场"是借助物理学中的场思维研究道德问题得出的新概念。道德场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由道德场源、道德场实体、道德场力、道德场特殊因子构成。道德场格局的再造是组织与自组织的动态过程,道德场既有可叠加性、延迟性等场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主动性、历史性和影响广泛性等特殊属性。道德场的提出为我们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增强公民道德养成中的"双向互动"效应,更能起到健全人格、张扬个性、塑造完整生命之社会道德功效。  相似文献   

9.
张昳丽  于师号 《求索》2010,(10):199-201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生命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同时也开启了古代士人"游"的文化传统,对后世文人"游"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品格的养成均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孔子之"游",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既包括外在客观、具象之"游历",这种空间上的"游"往往伴随着问学、普及文教、求仕等教育、政治文化功能;同时,内在方面,孔子之"游"则主要体现了孔子于"艺"、"道"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及实践精神,这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所具有独立精神和文化品格,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德在政治和管理中的作用,也不乏对诚信的推崇和研究.西方对"诚信"的研究和应用也有悠远的历史,并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有颇为成功的实践,从各自发展历史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诚信与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诚信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涵和要求,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具体的理解上,两者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并由此影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诚信行为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汲立立 《前沿》2012,(5):176-178
全球性的社会、经济、生态和发展问题引发了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和价值困境,现代道德体系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并非某个单一文明可以回答的。这是时代向世界诸多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关于人类如何摆脱道德困境的思考。儒家文化内涵中包含了具有最低限度普世价值的概念,拥有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视野下,儒家价值观普世化有其独特的合理解释和可能路径,即重视"以身体道"的个人和建立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13.
丁磊  吴超晖 《前沿》2010,(20):177-179
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文化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价值评判标准,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体系的基石。孔子开启了以"知耻"为核心的中华民族道德荣辱观的源头;孟子明确提出了"荣""辱"的概念,对荣辱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荀子则是系统论述道德荣辱观念的先秦儒家代表,先秦儒家道德荣辱观由他而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何工  岳阳 《求索》2013,(3):234-236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先秦文化兼具原始巫术宗教的诸种观念和时代风格的理性主义,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国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古朴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真实呈现,先秦文字保留着文字最为原初的状态与气息,充满着含糊纷披、毛涩残泐的"混沌"之美。其筋骨贯通之"气"、虚实相生之"空间"精神及圆润规整之"相生态度"赋予了先秦文化古朴而流畅的空间意识。先秦文化的空间意识与现代景观的共生思想、中间域的"空间"理念及急缓疏密的情感节奏等场所精神相融合,将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5.
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哲学研究的真知灼见,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自尊"回落到日常生活中:"自尊"只能是——也必须是一种个人对于自己是否尊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由此出发,对性服务妇女个体在实施服务时所坚持的选择原则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边缘和底层者的自尊以私人体验的形式掏空了"自尊"原有的德性的意义,使之回归平凡;破坏了"自尊"原有的社会范式,使之成为一种私人体验;挑战了"自尊"原有的公共空间类型,使之具有了私人空间特有的张力。而也正是从这一人类原始精神出发的对他人生命—生活及其表现/表达的尊重和理解,使研究者能够突破自身"此在"和"此知"的疆界,进入研究对象"自尊"的"此在"和"此知"之中,并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空间接纳,认识和了解/理解了有关自尊私人体验和私人空间的"能在"和"能知"。  相似文献   

16.
姜红 《前沿》2010,(24):58-60
从终极人格理想与现实人格榜样的两极视角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人格理想观,可见不论荀子心中的"圣人"与"君子",抑或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幸福者"与"恢宏大度者",皆具备优于俗众的良好品质,体现了人类寻求完善自身的美好愿望。由二者对道德与财富、道德与身体、道德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不同析解,见中国儒家文明与古希腊文明间的迥异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于琦  欧阳灿灿 《求索》2010,(12):220-222
福柯在《性经验史》中,从前期的"控制的技术"转向了对如何建立"生存的艺术"的研究。他以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为例,指出人的存在是关系情境中的存在,身体处于各种关系情境的中心,而身体的功能与需要是形成这种关系网络的动力因素,因此从身体及其需要出发,适当地处理人存在中的各种关系,是呵护身体、恢复人的能动性存在状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9.
<正>光波的能量光波的图腾光波的文化光波的资源光波的发展光波活动的空间充满神奇密码也是影响万物生存的光彩世界用眼睛基本上我们只能看到光的存在,但无法观察光波前进及反射中因为受不同环境中的气流或是飘浮于空气中的微小生物阻挡,而形成一个充满光彩磁场能量及丰富多彩的时空。因为光波的活动空间,随时都有可能会遭受不同物体的影响,所以  相似文献   

20.
民国报刊建构的摩登女性身体是现代性之于女性的作用物,具有丰富的现代意涵:首先,它指称着现代性,标志着处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热烈尝试,是现代都市市民文化的具体而微的活雕塑;其次,它指称着女性解放,是身体解放的极至,是现代女性从闺阁中解放出来,走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的一种象征;再次,它又指称着身体物化,意味着从封建专制主义与父权制家庭解放出来的女性重又沦为男权社会与商业文化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