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伟佳 《前沿》2013,(9):62-6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从宏观方面看,它包含"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崇俭爱物"等传统自然观,这些传统思想观尽管缺乏理性的科学思维,但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本源问题,是伦理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为了探寻这一问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周公、老子、孔子和孟子等都作出了自己的巨大努力。首先周公提出了天德观、然后老子提出了道德观、接着孔子提出了情德观,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性德观;从而最终从天德观发展到人德观,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思想界认知道德本源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钟英战 《前沿》2010,(14):54-5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与人存在的理想境界,也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天人合一"新的阐释对现实有着新的启示意义。注重价值理性的"天人合一"观给我们一些有着重要价值的启示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建设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它让我们找到可以改变世界一些无序现状的希望和可以尝试的办法,因为它向人们指出一条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刚 《理论月刊》2010,(8):64-66
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理查德.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罗蒂从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科学,正确地指出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所必然具有的"亲和性"、"建构性"和"约定性"的特征,但又完全无视科学与各种非科学文化的根本区别。科学不能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非理性因素作重要的补充,但是科学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活动。罗蒂试图完全否定科学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西周乐艺教育的人文性考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立文  张译文 《求索》2011,(4):235-237
西周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夏、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分化后形成的等级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周礼乐制度下的乐艺教育体现了重视人内在身心的协调发展,用"乐"调和人的心理,主张"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之特质。提倡"游于艺,成于乐",由技入道达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道"的追求,获得乐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本文拟从乐艺教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对西周乐艺教育中的人文性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获得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周云 《前沿》2012,(2):163-164
在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的"五分面"人物侧面眼睛都被画成正面"全眼"造型。这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审美理念,结合顾恺之画论中所提倡的"传神阿堵"的"传神论"主张,以写意性的造型手法,追求"似与不似"的抽象表现意味,并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艺术美学境界,这才是古代传统人物画"五分面"眼睛"全眼"造型之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固然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与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缺乏科学理性的特点有关。中国特有的哲学没有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养料,在这种哲学和文化思维下形式的“文人精神”与科学理性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9.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封安波 《求索》2011,(7):244-246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立宪派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提倡"满汉一家"及"大民族主义";对待国外民族问题,由天下观变为近代国家观;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体现于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之中。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内容丰富、派别不同的政治观点中 ,儒家政治观起着主导的作用。王船山秉承儒家思想之大旨 ,从“公天下”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德教为主、刑罚为辅” ,“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擢举贤才、贵士、养士” ,“集权与分权” ,“民变”以及“华夷之辨”等方面 ,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政治观体系 ,对中国古代政治观作了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2.
潘建红 《求索》2007,(7):121-123
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注人,以伦理为主导,而西方科技文化则关注自然,崇尚理性的精神;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西方科技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正面临着交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3.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4.
谢广山 《前沿》2011,(18):154-158
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知识型,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对知识选择与控制的结果;这种知识形态不是依据逻辑建立的绝对的终极的形而上学知识型,而是以信仰和伦理性为功能取向,以"道"为本体或本源建构的。近代西学东渐所引发的知识观的嬗变与论争,使科学知识型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陆继霞 《人民论坛》2022,(8):120-122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哲学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生态观不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秉承和丰富中国古代生态观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心怀世界,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生态观,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都是中国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通过实践总结的真理,不仅适用于过去、现在,还将赋能未来。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诚信观向现代诚信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的转变是制度建立的基础。要建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实现由传统诚信观向现代诚信观的转变。要由熟人关系的、等级的、重义轻利的、情感性的、仅作为道德原则的传统诚信观转向市场关系的、平等的、利义结合的、理性的、作为法律原则的现代诚信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古代中西方科技传统的比较,从中西方在科技传统的内在结构上的差异来分析李约瑟问题的根源。科技传统可划分为三个系统:科学精神传统、科技内容结构和作用机制。古代中国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理性内核,缺少概念抽象,逻辑推理等,科技内容结构的特征是以实践和经验研究为主,而科学精神与科技内容相互作用,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以主体体悟式归纳总结为主,并以实用为原则,形成了以技术为主、理论薄弱和缺乏实验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必然不能产生近代科学。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以期对科学发展逻辑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是适应我国战略安排和面向人民健康的必然要求。大食物观回答了中国饭碗如何才能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的问题。大食物观生发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饮食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食物策略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食物问题挑战。食物关乎维护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新时代应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科学对待食物、发展现代农业、延展生态价值、打通内外资源来落实大食物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公共行政观源自约束条件下可治理性寻求的日常政府治理实践,而“可治理性寻求=确定性寻求+灵活性寻求”。理性行政观擅长确定性寻求,和合行政观则以灵活性寻求见长。和合行政观在本体论上强调关系本体性;在认识论上主张复杂范式、关联思维、辩证逻辑以及三分法;在价值论上强调和的逻辑、各得其所以及允执其中。在政府行动层面,和合行政观强调以“讲求度”“阴阳互补”“关联主义”以及“变通主义”为方法。融合理性与和合精神于一体的“理性-和合”行政观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朝向兼顾确定性与灵活性的方向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李乐  张建军 《前沿》2013,(9):7-9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古老的感情,爱国主义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论文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回溯爱国主义在古代中国的表现,另一方面分析爱国主义与古代中国文化民族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帮助我们对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思想既扩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