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长期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己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早日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  相似文献   

2.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4.
金强 《各界》2013,(4):72-7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  相似文献   

5.
执行秘书     
周锡光《晚年的吴宓先生》提及,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曾访问冯友兰先生,先生说:‘雨僧(吴氏字)生,最大的贡献是在负责文学院时建立了国学院,并难得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个人都聘到清华作导师。他本可自任文学院长,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难得的。’  相似文献   

6.
1927年6月2日(农历5月初3),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的昆明湖,留下遗书一道。其中有言:“50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60多年来,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6种说法: “殉清说”。这是较早也是较普遍的说法,由清华校长曹云祥提出。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王国维的姻亲罗振玉均持此说。吴宓在王国维自沉当天的《雨僧日记》中写道:“王先生此次舍身,其为殉清室无疑。大节孤忠,与梁公巨川同一旨趣。”梁巨川是梁漱溟的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门类里,被冠为"泰斗"、"大师"、"宗师"者不胜数矣.姑且不论这一顶桂冠戴在受者头上合适与否,总觉不新鲜;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却只有一人:陈寅恪. 陈寅恪1902年13岁,随兄陈衡恪(师曾)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l 92 1年又赴德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留学计达十多年却无意追求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  相似文献   

8.
李兴濂 《各界》2011,(8):1-1
陈三立是何许人?乃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今日桃花源     
少时诵读《桃花源记》,神往陶公笔下那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没曾想到,桃源就在家乡,就在身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研究考证:真正的桃花源应在今豫西南至商洛,河南南阳内乡正属此间。  相似文献   

10.
今日挑花源     
鲁钊 《党政论坛》2008,(18):21-21
少时诵读《桃花源记》,神往陶公笔下那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没曾想到,桃源就在家乡,就在身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研究考证:真正的桃花源应在今豫西南至商洛,河南南阳内乡正属此间。  相似文献   

11.
记者:清华大学是无数中国学子向往的“圣地”,不仅造就了无数民族栋梁,在教育、科研的很多领域也一直领先于全国,成立深圳清华研究院在高校中也是一个创举,请问,清华大学离深圳这么遥远,是什么让你们钟情于深圳这块土地,选择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深圳清华研究院?  相似文献   

12.
史飞翔 《各界》2013,(11):89-90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13.
1904年,陈寅恪兄弟三人负笈东瀛。因为陈寅恪身体不好,在日本患上了脚气病,1906年寒假返家后,母亲俞明诗不忍让儿子再东渡,陈寅恪在国内转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陈寅恪赴德国著名大学柏林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4.
《理论探讨》2020,(2):F0002-F0002
曹海军,教授,1975年生,吉林长春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东北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民政部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理论、社会治理和网络社会治理、城市与社区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电学,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法国史学大师马第埃教授。  相似文献   

16.
<正>1967年生,浙江奉化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国宏公共治理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北京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明德社会组织能力促进中心理事长,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浙江警察学院特聘教授。主要讲授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理论和政府经济学等课程。重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奥地利经济学、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NGO与公共服务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18.
史飞翔 《各界》2013,(8):83-85
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一生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历时33年,弟子满天下,其中不乏季羡林、周一良这样的文史大家。在陈寅恪众多的弟子中,有几个人是颇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09,(5):F0002-F0002
包国宪 1955年9月生,甘肃庆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20.
正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二十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