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1月,新华社播发了《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文章,诸如此类的“讨薪运动”在政府的推动下达到了高潮,可是既然是“运动”,就免不了时断时续,或者“不推不动”。“总理讨薪”可以说表现了政府保护农民工利益的决心,但是它仅仅是一种“好人政府”或者“人治”的体现。正是在“依法行政”的强烈愿望下,《劳动保障监  相似文献   

2.
外国公益诉讼制度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 《团结》2009,(3):45-48
公益诉讼源远流长.通常认为。它是缘起于古代罗马法,是相对私益诉讼而言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先提出了划分公法和私法的学说.认为保护国家利益的法律属于公法.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属于私法.诉讼也因此而分为“公诉”和“私诉”两种。古罗马法学家认为.“公诉”是对有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查.是涉及国家和政府利益的诉讼:“私诉”是根据个人申诉对有关个人案件的审查.是涉及私人利害关系的诉讼。  相似文献   

3.
“再生银行”:变垃圾为积分 “再生银行”(Recycle Bank)是美国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居民、商家、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和企业身处同一个利益链条,实现共赢。从2003年回收美国费城的垃圾开始,“再生银行”的业务迅速扩张,促使美国21个州的城市垃圾回收率翻了一番,同时还把这项计划推广到了英国;而在每个实施该计划的城市,市民的参与率也从最初的个位数增长到目前的超过9096。  相似文献   

4.
今天,意识形态果真没有意义了吗?在有些人看来:现在人们关心的是挣钱和消费,是日常利益的满足程度,“信念意识”让位于“生活意识”,至于它反映了什么样的观念体系,那是无所谓的事。于是,意识形态就这样被淡化了,甚至“解构”了。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原因,阶层重组,利益分化,选择多样,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功利化、“非政治化”,许多人没有,或也并不寻求什么思想“归宿”,只是不自觉地随潮流而动。至于对一个政府的评价,则完全根据这个政府所能实现现实利益诉求的程度而定。所谓“意识形态解构”说,是社会转换和…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习以为常的命题:地方政府和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即不完全的利益主体。它好象是我国制度变迁和企业改革中一个不可变更的前提。其实,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利益主体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同样如此。一、利益的社会本质及利益主体利益来自于人的自然属性。按照马克思的思路,要理解利益必须先理解需要。什么是需要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6.
管好管理者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事务的要义,一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即所谓“利为民所谋”;二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即所谓“权为民所用”。而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目标,正是使每一个(不是少数人,不是部分,也不是大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做到这两点,对管理者个人品质的要求,就是“情为民所系”,即一切以人民利益力指归,而不借助公共权力谋取任何私利。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固然要看它做成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已经确立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取向,但是没有“大社会”是实现不了“小政府”的,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是一条培育和发展“大社会”的重要途径。非营利组织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对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相似文献   

8.
从八十年代初的一片荒凉到如今的富庶繁荣,深圳特区奇迹的创造已被舆论做了许许多多的诠释。在今天政府机构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力度,城乡发展遇到众多新课题的时候,感受深圳人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体制创新:探索政府角色定位多年前,深圳就被西方舆论称作“现代奇迹”。它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市场经济能够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必须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的手段,也就是从那时起,政府开始探索适应市场的定位。深圳有一个年年要开的例会——-“重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贷款银企协调会”。会上,政府扮演的是只进…  相似文献   

9.
《理论视野》2013,(3):79-80
《新京报》2013年3月6日报道,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参加“两会”期间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形成了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其中很多是政府的利益问题。“下一步就要破解这种格局,尤其要破解政府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0.
邓巧玲 《党政论坛》2010,(15):24-26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在整个社会信用系统中,政府公信力居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国家社会信用系统的“晴雨表”、“温度计”,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信用环境的优劣和政府行政执法能力的强弱。但近期凸显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上海钓鱼执法“孙中界事件”、河南“赵作海错案”等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地方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对公民生命财产、干群关系以及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威胁。地方群体性事件爆发的诱因甚多,关键性因素是地方政府现有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够完善。文章以公民利益表达理论为视角,选取近三届“地方政府创新奖”中四个典型案例,从公民利益表达的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创新、决策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四个维度,对完善地方政府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从现有改革中的“内输入”问题、社会组织的独立性问题、利益表达客体处理矛盾的公平性问题、公民精神的培育问题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贪污贿赂是当前我国常见的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的典型形式,是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动机的变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某些缺位和失灵。本文试图通过对贪贿者和反贪贿人员的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分析,为打击贪污贿赂探寻一些途径。(一)常理说明,贪污贿赂无疑是一种知法犯法的预谋性犯罪。这种犯罪是有关当事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正常人(精神医学意义上的)的一种有意的理性行为。经济学认为,这种经过“科学”决策的理性行为,是犯罪分子作为“经济人”为追求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公共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是被政府垄断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性客观存在,使“公共性”经常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性”需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共同期待的目标,处于变革与发展时期的中国也面临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和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现实问源。公共服务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本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服务不是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而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俞可平 《团结》2007,(2):24-24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因此,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爱国统一战线与入的经济目性相契合人不仅要为政治目标、社会利益、理想和信念而奋斗,而更重要的是要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因此,物质利益是先于其它利益的基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础,也为认识和阐述人的经济属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与人的经济属性相契合,就在于它是通过“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以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一国两制”等作为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目的。只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以部门利益冲突加大了政府机构运行的经济成本,同时加大了我国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公权力和经济利益挂钩与政府职能划分不清及其行政监督不力是其重要原因。只有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加快大部制改革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事相分离,开才能切断利益与权力的关系,只有加强公共行政立法和行政监督来消除本门利益冲突,才能防止政府的公共权力被具有私利的主体所分解,所以,“发展和谐服务型政府”,为社会公正提供有效保障,是以实现政府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刘汉杰 《党政论坛》2014,(18):34-35
一个编剧因为吸一种俗称“冰毒”的毒品被抓。于是就有人出来替他说话,说“冰毒”是一种软性毒品,对人没有危害。更有人进而说,毒品的危害是被夸大的,其实吸毒就跟人跑步、看世界杯比赛一样,后者也会让人觉得爽,因此上瘾的。那么“冰毒”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的毒害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18.
季燕霞 《理论探讨》2004,1(4):12-14
政府利益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可能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强化政府权威,也可能是背离、侵蚀公共利益,削弱甚至丧失政府权威。当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时,就会为权力腐败提供恶性膨胀的空间,必然会导致社会资源负和博弈,破坏社会诚信,制约现代化进程。需要弘扬宪政精神,完善宪法制度,有效抑制政府利益内在性倾向,强化政府权威。  相似文献   

19.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对毛主席的“老三篇”的学习。因为在党看来,无论是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赞扬,还是对张思德、白求恩同志的缅怀,其核心都是为使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目的,都是为了共产党人能:“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重视并不断倡导全党学习“老三篇”的根本原因。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对“老三篇”中所倡导的精神有了怀疑。因此,在新形势下,倡导重温“老三篇”,应澄…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重复投资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既有体制的原因 ,也有历史沉淀的影响。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困境”博弈模型 ,来分析产生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受地区利益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出现了重复性和盲目性 ,从而造成市场无序竞争、资源过度开发。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 ,西部省区地方政府应服从国家利益、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避免再次陷入“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