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伴随着网络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民众参与议政热情高涨,网络民主在在中国兴起。网络民主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民众直接政治参与,官民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协商为主要特点的民主新形式。中国的网络民主由于实现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可欲行和可行性的统一。得到了官方的首肯和民众的响应,因而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2)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推动理论回归民众的过程,让理论回归民众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夯实群众基础、提高执政本领、彰显初心和使命的必经之路。回归民众,就要遵循民众的认知规律,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进行理论整合;回归民众,就要熟悉民众生活过的历史和现实,采取亲民化、接地气的风格进行理论表述;回归民众,就要掌握融媒体时代下切合民众需求的宣传理念和宣传载体,选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论宣传。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要求有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民众的参与权利,还要求民众具备积极的参与意愿。只有这样,民主制度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传统上,受"臣民意识"影响,中国民众是依附于传统权威的,缺乏参与机会和意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众的政治参与机会越来越多,这必然要求民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从机会和意愿两个维度对民众政治参与认知状况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参与机会的增加并不能等同于民众参与意愿的增强。这表明,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完善相关制度,还要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促进现代公民成长。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本体论、辩证法和社会理想等不同角度上的理论契合点,旨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能够相得益彰,实现中国广大社会民众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达成古今中外的思想传统的精神对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彼此汲取借鉴,相互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翠  张元 《理论视野》2014,(2):72-7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需要加强对主流媒体宣传阵地的建设,开辟民众参与和监督的平台,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在传播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作为主体的民众的现实利益诉求结合起来,确保社会成员共享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使主体在社会实践的动态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其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问题,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现大众化,不能只是大而空地泛泛而谈,而应该给出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具体办法。因此,应从实质上进行新的思考:一是民众应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应走向通俗化、趣味化;三是马克思主义应从"屋内"走向"屋外";四是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刘贤贤 《学理论》2013,(20):5-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被"问题"与"主义"的两难选择所困扰,最初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和改良主义分子之间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代表人物就是李大钊和胡适。在这战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逐渐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的热潮。"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一次对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相应人才队伍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典型人物报道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之有效载体,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繁荣与发展典型人物宣传报道传播的进程中,作为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仍然散发着不可阻挡的魅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1)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激起了"人道"与"结构"之间哪个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哪个形态才是马克思真正所要表达的核心内涵,两者对立的局势也在不断加深,直至今天国内外的学者仍然在争论。这两大流派都机械地固守"人道"和"结构"中的一个方面,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片面化、机械化,以至于有些贬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本文中将重点分析两者的价值论断以及价值目标来挖掘他们之间的张力结构。他们之间的对立绝对不是片面的,而是互相制约,他们之间的对立与争论只是表面的,用张力论来解释这一场结构与主体的实际之争,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语境中,中国哲学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沟通与彼此内容的丰富成为发展出属于中国特色哲学的重要途径。而老子的"道"中所引伸出的人性观、价值观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内容的丰富、价值观的选择以及如何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积极的发展自己的人生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老子的"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之间的对话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并将对当代人们的价值观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是否关注民生,如何关注民生,能否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支持,是民众接受和认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尺。民生取向应成为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彰显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是二战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方法论,它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应用产生了丰硕的成果。阿尔都塞被称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阐释时,从实证论转换为结构功能论视角,形成了"多元决定论"和"意识形态无历史"等新的论断。这些论断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异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异同。通过辨析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我们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及其独特的包容品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与法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新国情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使其内化到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作为介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正式和非正式的团体和网络,对于协商民主的实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社会资本在增进信任、促进互惠合作及参与网络的实现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够引导、整合不同利益、增进矛盾各方的信任、化解各方面的冲突.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社会资本,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协商民主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公民与公民、公民与团体、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合作与协商.因此,社会资本是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增强公民间信任关系;构建协商民主的公共领域,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育第三部门和民众自组织网络,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的新载体,从而为协商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本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戚中华  陈明华 《学理论》2010,(26):11-13
分析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载体的现状,论述了中国红歌会的含义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指出"中国红歌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型载体。并从要对红歌会进行艺术包装,使其时尚化;要让红歌会走进每个城市,使其全国化;要加强红歌手后期市场开发,使其道路明星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中国红歌会"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型载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载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它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才会被广大群众了解并接受。各种载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文化载体具有内隐性与丰富性,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渗透力;活动载体具有实践性与感染性,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媒介载体具有广泛性与普及性,能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力;课堂载体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俄罗斯存在三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马克思主义"。以А.В.Бузгалин(布兹加林)为代表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被公认为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及时了解当代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该学派研究的最新动态,这是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环节,同时,这对于开展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之间的对话,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政治参与存在着有效政治参与的不足、政治系统与民众的政治沟通不畅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民众缺乏参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有效沟通的渠道有限,制度化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上下互动性.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解决政治参与要求与体制之间矛盾,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渠道,并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弥补了传统政治沟通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积极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