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际关系     
《天津支部生活》2012,(5):45-45
官与官之间的关系,简称“官际关系”。当前,官场上出现了几种不健康的“官际关系”,主要有:一是人身依附关系,即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二是拉帮结派关系。搞小团体、拉山头,领导不同派系不同,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队伍。有的则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  相似文献   

2.
郎加 《廉政瞭望》2006,(10):28-28
腐败是阻碍当代中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颗毒瘤,必须予以根除,但其产生原因多而复杂。其中不健康的“官际关系”(领导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催生腐败的重要诱因,而且有的还是腐败行为本身的畸形产物。  相似文献   

3.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顽痼疾:是官员堕落的催化剂;是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和盛行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根除官场潜规则。作者在分析官场潜规则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除官场潜规则的对策。“破网”、“亮权”、“治软”、“建制”的建议对根除官场潜规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7):13-13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l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其同点:  相似文献   

5.
正如人们从官场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在那些见诸文件的称呼之外,官员之间还有另一套“称呼”的学问,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讲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但是,这样的传统并没有坚持多久,一些干部更喜欢以称职务代替名字。有专家表示:“这么多人在这个官场称谓上‘钻研’,说到底,是虚荣心在作怪,是官本位思想没解决。”  相似文献   

6.
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官场上,上下级关系异化.一些下级官员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显得奴性十足,严重丧失人格尊严。有人称之为“官场‘家奴'”。这种“家奴”现象,在贪官群中表现最为突出,小贪官往往匍伏在大贪官的脚下.鞍前马后听其指使,为其效劳,从中分得一杯羹。  相似文献   

7.
天花板本是个很普通的词,但是在官场上就不一样了,那些晋升无望的官员被称为“天花板官员”,就是上面顶到头了。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后,晋升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阶段上遇到自身仕途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8.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也谈“改造我们的官场”铁虎"官场",用贵刊编辑秦雪的话来说"就是政界"。它是一个政治范畴,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产生非常强的群体效应的"阶层"。"官场"产生什么样的群体效应,与"官场"的细胞──"官员"的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清官...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2,(1):58-59
马字彤在第19期的《小康》上撰文指出:无法否认。当今官场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应酬文化”,尽管政府禁、官员怨、家人烦,但仍愈演愈烈。尽管应酬频繁导致伤身败兴,但众官员仍被这股应酬大潮裹挟着疲于奔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位官员说得好:“谁愿意喝得嗷啊乱吐呢?可是如果不去应酬,怎么联络感情?怎么疏通关系?怎么拓展人脉?”这三问一针见血。可以断言,  相似文献   

10.
警惕:官场浪费的黑洞蔡恩泽时下,形形式式的官场浪费在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在动摇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根基,在僵化着于群关系。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国家机关工委率先喊出“向官场浪费宣战”的口号,一场围剿官场浪费的战斗已在全国政界打响,党政官员俭朴供职,人...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官场,“县官不如现管”。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即胥吏或吏胥)、差役及其他办事人员在内的吏,是编制外的、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宋人叶适惊叹:官场成了“公人世界”,即衙役们的天下。清代顾炎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百官者虚名,而柄困者吏胥也!”清代郭嵩焘甚至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官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候鸟官员”。这类官员和“政党共进退”,政党在选举中获胜,他们就做官,选举失败,他们便离开官场。比如,如果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在大选中获胜,现总统布什和他的部长们则必须让位于克里的班子。就克里来说,他聘请何人入阁完全取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官场悄然刮起了一股“傍款”、“傍黑”、“傍星”的歪风,群众对此类干部称之为“三傍”。这些“三傍”干部严重破坏了官场的生态环境,使政府行为偏离了党的方针政策;妨碍司法公正,降低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制的信心;严重危害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和政府失去群众基础。因此,对“三傍”干部的行为必须严肃整饬,以净化官场生态环境。“三傍”官员众生相傍大款,财源滚滚。一些官员打着扶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旗号,与“大款们”拉拉扯扯,称兄道弟,还美其名曰“和群众打成一片”。更有一些干部通过傍大款,收礼受贿,把大款的口袋当成自己致富的财源…  相似文献   

14.
“官心病”     
近年来,心理问题对官员们的影响愈发明显,被称为“官心病”现象。在权力表面光鲜的背后,一些扭曲的官场怪现象扭曲着官员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官员遭受焦虑、抑郁、失眠、  相似文献   

15.
官员与演员     
戎旭 《党课》2014,(14):80-83
官场不是戏院,千万别演戏。官员与演员本来就不是一个行业,可不少官员越来越像“演员”,一些五味杂陈的官场戏说时有耳闻,让人不能不说道说道。今年2月27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据媒体统计,金道铭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21位省部级官员。  相似文献   

16.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8-11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安同澍 《求贤》2011,(12):16-16
无法否认.当今官场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应酬文化”.尽管政府禁、官员怨、家人烦,但仍愈演愈烈。尽管应酬频繁导致伤身败兴.但一众官员仍被这股应酬大潮裹挟着疲于奔命.个中原因耐人寻味。一位官员说得好:“谁愿意喝得嗷啊乱吐呢?可是如果不去应酬,怎么联络感情?怎么疏通关系?怎么拓展人脉?”  相似文献   

18.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9):1-1
8月底,在山西官场倒下第8个副省级官员后,60多岁的老干部黄云叹了口气:“没想到,我们的官场生态会那么糟。”  相似文献   

19.
8月12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实名举报国家食药监总局原局长邵明立在“金银花”更名上有腐败问题。近两年来,算上这起举报,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实名举报官员案例至少已有29起,而“官员实名举报官员”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成了官场的另一道风景。记者梳理新世纪以来官员举报官员情况,发现举报者结果各异,他们有的达到举报目的.有的因举报吃了官司,有的为此丢了性命。  相似文献   

20.
褚朝新 《廉政瞭望》2014,(24):45-45
山西两名女性官员被通报“通奸”.这几天成了最热门的官场新闻。人民网随即进行统计,勾勒出近年来被通报有“通奸”行为的官员分布图,“通奸地图”传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