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德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是医学院校德育教学改革和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促进两者的融合,使其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深刻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慈善教育的内容是适应慈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慈善实践的迫切需要。这既符合课程科学化运动的倡导,也反映了社会的需求。从慈善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开展慈善教育的经验来看,学校慈善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设置独立的慈善课程和在现有课程中渗透慈善教育内容等两种形式。我国慈善教育的课程设置也不外乎这两种形式,不过应充分运用好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教材是课程之纲,当前我国虽有了初步的慈善教材的开发尝试,但开发严重不足,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材。教师是开设好慈善课程的关键,慈善教育课程师资的主要来源包括学校已有的教师和社会上拥有慈善经验的人。这两类师资各有优势,但是要能够开设慈善课程,都必须经过一定的师资培训。慈善课程虽然是以理论和知识传授为主,但是教师在慈善课程中必须坚持言传和身教的结合,为学生树立慈善教育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提升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现状是提升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巨大动力;转变育人观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创新思想政治育方法、强化实践教育以及鼓励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提升高校教师德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创新德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德育观1、树立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德育过程中均是主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洽,是协调和统一的。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更多地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之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现代的科学的主体性德育观。德育过程本质上是教师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主体性德育…  相似文献   

5.
以219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责任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教师眼中的青少年责任心较弱,大部分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广大教师看来,责任心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学校对责任教育不够重视,"教学任务紧张,没有时间"是制约学校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给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带来青少年责任心的认识评价方法、教育培养理念、实施教育的责任主体等方面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以219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责任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教师眼中的青少年责任心较弱,大部分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广大教师看来,责任心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对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学校对责任教育不够重视,"教学任务紧张,没有时间"是制约学校青少年责任教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以给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带来青少年责任心的认识评价方法、教育培养理念、实施教育的责任主体等方面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肖浩 《探索》2005,(3):128-131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是:1、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认识和定位德育的功能。2、要转变教育的对象观,树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要注重德育中的隐蔽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等决定着德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德育课程改革呼唤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是回避不了的。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广大德育教师的迫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要在这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怎样有效提高教师素质呢?我们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加强教师培训。这里所说的教师培训,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也不是指为提高教师学历水平而组织的文…  相似文献   

9.
高校生态德育与建构主义理论之间在属性和方法上高度契合。当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还存在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整体需求、教育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教育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优化高校的生态德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强调受教育主体内在的意义建构而非简单知识传授,二是要强化师生、学生间互动协作而非单向灌输,三是注重实践体验而非抽象认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农村教育环境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还存在投入不足、与城市教育差距加大、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增加多元化教育投入,改善分配体制;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提高教师素质;净化社会风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思政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重视情感熏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党史与思政课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课程,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意义及党史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以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高校德育环境日益复杂.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人人有责,而提高教师素质则是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一、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对学校其他教育起着定向、驱动和保障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成熟,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力日益增强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论断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德育工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证呢?著名教育家彼德洛夫在《论人民教师的威信》中指出:"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教师是不能没有道德上的教训和说教的,但是只有出自有威信的并为学生所尊敬的教师之口,而且恰如其分,在适当的地方,才会发生教育的效力”,这一精辟论述给予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对中国教育来说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时代与社会的迅速变迁,要求我们必须从长远意义上去关注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如何更快融入这个多元化社会.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国正处在教师形象必须转变、教师素养必须优化、教师教育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5.
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不是唯一的,在大学德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面临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依据教育主体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日益成为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应时而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必须着眼和根植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师发展的肥田沃壤,教师应当将自身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成为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呼唤。本文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讨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具有德育的多种功能。它可以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德育的发展,同时在功能上加强对学生情感上的教化,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新时期要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是前提,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是关键,同时应倡导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对话交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不同的谈话对象,对谈话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的对话方式,才能提高对话的效益,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均衡教育的主导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