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基本格调和发展方向的奠基者之一,研究其伦理思想对于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基本格调和发展方向的奠基者之一.研究其伦理思想对于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的演变及成因、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基本格调和发展方向的奠基者之一。研究其伦理思想对于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促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的演变及成因、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激荡,观念纷呈,争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埋头做"鸵鸟",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论争不闻不问,对其他思潮的挑战不理不睬。这些思潮究竟是如何挑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而后者又该做出怎样的回应?本文试图作一简要概括和评析。三大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在中国当下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影响力较大的有自由主义、儒家保守主义和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思潮都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化即滥觞一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也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蔚然成风。中国化思潮的流行不仅启发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客观上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潮不仅为中国化思潮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丰富了中国化思潮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蔡林慧 《唯实》2003,1(1):16-1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与其他国外思潮的比较和选择中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人民改造社会最为理想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要素合力运动的必然结果 :一是归因于她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功能 ;二是得益于特定的国际环境 ;三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某些话语的表层耦合。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5,(11)
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格局中,不同意识之间的碰撞和交锋是客观存在的。以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大陆新儒学"关系为例,就当前中国问题是什么和产生原因的判断、当下中国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案设计、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其指导下所制定的实践方案的真理性认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处理中以谁为主导等方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大陆新儒学的挑战给予了回应。这些回应,既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责任性,也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内核"正当性的辩护和阐述。同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大陆新儒学挑战的回应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尚需在以后的实践中注意和改进,例如回应和批判的"力道"有待加强、回应的深度有待拓展、回应的方式和策略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悄然兴起。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系列特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的和辩证的角度对之进行了评价,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同马克思主义找到结合点才能发展,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勇 《探索》2002,(2):64-66
科学主义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准备了组织力量,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同时它也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科学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功利主义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危机.甚至不少领导干部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和怀疑:马克思主义还有生命力吗?中国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吗?要回答这些尖锐的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当代中国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探索》2007,46(5):84-88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克服文化专制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五四运动时期"东方文化派""西方文化派"的思潮、学说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传播的思想奠基作用,目的在于从各种思潮、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点中洞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以此为鉴,促使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更注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契合,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世界思潮的变化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样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博弈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解决思想方法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其中,解放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基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原则。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新篇章。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在诸多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此,中国共产党在五四精神指引下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一、五四运动在"反传统"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以"打倒孔家店"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要内容,向  相似文献   

15.
薛伟 《世纪桥》2010,(17):51-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被中国的现当代史充分证明了的真理,但是也要明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离不开欧洲革命实践的促动,更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潮与东方文化的跨语境交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大陆新儒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大陆新儒学思潮的某些主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它事实上已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应对大陆新儒学思潮的挑战,有着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并要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战斗的胜利,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黄杨 《探索》2011,(1):111-116,130
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纪念活动。其在全球化运动中对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如"大陆新儒家"否定马克思主义,试图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博物馆文化在仪式活动中仅处在一个烘托仪式环境的地位;一些团契性怀旧的社会组织偏离法规;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红色正在渐渐褪色;"纪念碑性"的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生命正在悄然消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身份的重新确认和历史定位,而且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身份的特质性标志,更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航灯。因此,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现代乡愁社会思潮,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本土文化运动,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融入考古文化和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注入团契性怀旧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纪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中国伦理学和伦理道德经历了复杂的发展演变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是本世纪道德转换和伦理文化选择的历史必然;坚持中西融合创新的致思路向,对前人的伦理探索给予历史主义的评价,坚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当代最科学的伦理学说,是这一考察所得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出发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主要论述三方面问题:一是近代中国儒家文化的困境及其独尊地位的终结;二是西方思潮的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路。  相似文献   

20.
自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思潮涌现,出现了很多思想和主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就不在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阵地,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就成为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此期间,李大钊与其他的思潮进行了论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与胡适的论战。那么,在五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是如何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