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特殊群体,已与父辈有很大的不同.随着他们的适婚期临近,婚恋情感问题已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问题,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婚恋问题研究少之有少.本文运用深度个案访谈的方法,归纳出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婚恋对象时存在四种类型,并分析了这四种类型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而得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取向具有两难困境和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存、就业日益严峻等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社会问题.课题组通过对上海市市属各监狱在押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抽样调查,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在性别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社会经历、外出动因、就业、认同与归属等方面的社会特征,归纳出他们具有"团伙犯罪明显"、"犯罪动机简单"、"犯罪年龄低龄化"等8个犯罪特征,并就他们犯罪的原因及如何防止"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备受关注的"富士康自杀事件"是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心理现状的缩影和集中反映.从心理需求方面来说,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诉求,渴望融入城市、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然而,异化、碎片化生存、社会支持缺失、合法权益受损等社会因素,使这一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生存困境.要弥合这一社会创伤,政府、企业与社会应从心理、制度、文化、法律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怀,帮助他们实现由孤独的漂泊者向自立、自信的强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年说马     
赵书 《北京观察》2014,(1):66-69
横刀跃马,国泰民安。“午马”给人一种既平和又生气勃勃的印象,这从有关马年的春联中可以体现出来。 马属哺乳科动物。面长头小,耳壳直翘,颈有小鬣,尾有长毛,四肢强健,性温善跑。马的远祖是始祖马,生活在距今五千万年的新生代始新世。  相似文献   

6.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刘弼臣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这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据报载,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7%,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由于治疗很难。所以人称“怪病”。此病所谓的“怪”,第一,怪在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地重复和快速的肌...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这一群体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鲜有研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微观日常生活变化与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工业化、城市化甚至全球化进程对村庄中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在社会发展与变迁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变迁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日常生活。按照韦伯对阶级的理解,这一群体可以被视为中国正在形成的新工人阶级。同时,这一群体通过自发的择校主动向中小城镇转移,推动着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周芳芳 《前沿》2014,(5):151-15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进城务工年限不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认同较为模糊,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一个双向的视角,一方面探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的各种宏微观因素,另一方面,以此作为切入点,反思现存的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最后提出了基于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分别从个案辅导及朋辈支持层面、社区层面和政策倡导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危机进行介入。  相似文献   

9.
陈锋  徐娜 《中国青年研究》2015,(2):63-68,62
本研究考察与分析了云南沙村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动因及其社会适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主要受到家庭生活事件、家庭生命周期、主动逃离城市、工伤事故等四种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之后,在就业选择上主要呈现务农技术化与经商自主化的特点;在返乡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类型差异:主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目标明确,很快融入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被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中多呈现阶段性、反复性直至最终定型化的特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可进可退"的政策制度空间,既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又能给予他们自由返乡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娜娜 《长江论坛》2010,(4):74-76,93
富士康跳楼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对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本文通过网络搜集到与该事件相关的资料,整理归纳出目前网络上对事件起因的三种分析论调(包括异化论、新生代论和经济发展方式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掌握的网络材料,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趋固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是指上一代的富裕或贫穷传递给下一代。在我国,由于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的强大惯力及一些制度性缺陷在经济发展中被一些优势群体所利用,这种代际传承已经出现并呈现出固化的危险信号。就农民工来说,新生代正在成为主力,第二代农民工正在成长中。从第一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我们看不到有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出现。相反,在长期的外出打工中,第一代农民工因年龄增加、伤病或其他无法阻挡的因素,而只得返回农村;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对农村的感情以及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更愿意选择…  相似文献   

12.
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在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挣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缺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制度障碍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障碍的制约、企业人文关怀的缺失及社会大众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忽视.因此必须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改进服务形式方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诸方面出发,弥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缺失和不足,进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关怀体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热议的话题。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并易导致相关社会问题的滋生。如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其文化权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现行政府文化权利保障机制的分析,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利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责任机制、考评机制、联系机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五个方面思考文化权利保障与政府管理的改进关系,以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环境下更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文化权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诉求。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的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媒体形象、媒体表达、媒体消费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认同抗拒、主体缺席、选择有限等问题。媒体可以从加强正面宣传、媒介素养培育、信息平台建设、网络传媒赋能等方面着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均等发展机会和公平待遇,对相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调整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中推动移民融入社会。这种政策调整是在后发国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中央高层、相关部委到地方党政、用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有一个认识过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根深蒂固的内在歧视这样的双重樊篱,一些农民工政策调整的幅度和进度只能因时因势而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落实新生代农民工政策,给他们以平等的公民权利,是一种政治选择,也是一种道德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脱颖而出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对这一阶层“原生代”与“新生代”差异的比较研究,对统一战线及中国经济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着手,从文化融入与心理融入的维度出发,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并结合制度排斥、经济排斥和人力资本等理论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心理融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此,从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与心理融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莉 《中国青年研究》2012,(6):63-67,18
本文依据笔者对Y市进行的田野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从社会网的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首先,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的"钟摆式"的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迁移已呈现新的特点;其次,安徽搓澡工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实现了初次职业流动。这种职业流动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层面的水平流动,以亲戚、老乡为纽带的强关系在初次职业流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再次,从搓澡工到包工头的再次职业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垂直的地位迁移。与初次职业流动依靠强关系获得职业机会不同,再次职业流动需要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了弱关系,获取地位提升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杜姣 《中国青年研究》2022,(9):44-51+43
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的实践机制对透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农民的城市化表现为一种完全城市化状态,新生代农民全方位实现了在城市的空间融入、生活融入以及价值融入。双系家庭合力的资源整合模式是当地新生代农民实现完全城市化的基本机制,体现出中国农民家庭的强大韧性与巨大活力。但这一城市化路径内含着高强度的代际剥削,不是以新生代农民自身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双系父母的强大支持还可能进一步削弱新生代农民的奋斗与进取意识。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去认识这种带有浓厚“代际支持”底色的农民城市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尤其是要发展新生代农民的自主城市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闯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80-83,108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稳定就业是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消解民工荒、顺利实现市民化,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但是,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短工化却成了其就业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短工化不利于其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对市民化政策的稳步推进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短工化既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彰显,也是其理性行为的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行为的改变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