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伟 《小康》2012,(11):30-32
10月9日,外交部举行国际经济司成立大会,这个新机构在外交部官网公布的29个内设机构中位列第11位,居国际司之后,军控司之前,将担负起"开创经济外交工作新局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正> 国际外交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和规律是,一个国家的外交是其内政的反映和延续,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中国外交学界在研究满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外交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清政府的外交丧权辱国,民国政府的外交挟洋自重,崇洋媚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今年3月17日,李肇星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任外交部长,外交部的中心任务是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抓住并尽可能地延长未来20年战略机遇期。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两个月的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3.
正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4年7月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无疑是今年下半年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金砖机制在国际事务中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其全球价值何在?该机制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中国负责金砖国家事务的高官、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张军司长就读者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7)
正3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外交部、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际发展合作署介绍了中国关于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情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相似文献   

5.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我从中学起就很向往充满神秘感的外交工作,当我第一次迈进当时在外交部街的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兴奋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后因被派往英国留学,又到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直到1970年进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的外交生涯才正式开始。2002年7月,我任驻英国大使期满回国,转入国际问题学术研究与交流领域,间接从事外交工作。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近40年的外交经历,亲身感受到祖国外交的蓬勃发展,亲眼目睹外交战线的辉煌成就,我感到格外喜悦和激动。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十年,先后担任四年驻苏大使、五年多的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职务。张闻天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丰富的留苏经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的外交困境,不断开拓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开拓创新,不仅奠定了我国外交事业的诸多基础,并在坚定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为开创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日前,外交部召开2013年党建暨行政后勤会议。外交部部长王毅作总结讲话,副部长宋涛对行政后勤工作提出要求。王毅指出,当前,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外交有望进入一个活跃期、发展期、兴旺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积极研究新时期外交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2006年国际形势研讨会”上,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面带喜色:”2006年是中国外交丰收年!”如果从“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格局来看,一年来,中美、中俄、中欧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逐步改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战略协作更趋深入。在“多边舞台”,中国的表现更是抢眼,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峰会、中国与东盟建交15周年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三大峰会把中国外交这部交响曲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容和侧重点却有所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小舞台到大舞台,由立异转向求同,由斗争转向合作——从1959年进入外交部开始,吴建民亲历和见证了共和国外交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史可分为"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两大阶段。周边外交战略形成主要由国家发展总战略特别是国内发展总战略决定,另外国际格局和周边国际形势特别是安全形势也有重要影响。自冷战起源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中产生重大作用,影响着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外交风云》里有这样一组镜头,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讲了这样一番话:“早在抗战时期,在重庆,龚澎就作为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是一位风采、气度、学识兼备的外交人才。当时她在重庆比我的名气还要大呀!”龚澎是外交部第一任新闻(情报)司司长、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的外交生涯始于重庆,在重庆对外交往的平台上,她绽放芳华、施展才华、挥洒魅力,被誉为“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9,(14)
<正>7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蔡英文在"过境"美国纽约时就香港"一国两制"和两岸关系发表言论。你对此有何评论?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蔡英文在纽约期间,就两岸关系以及"一国两制"大放厥词。但我还是要克制一点,因为这毕竟不是外交问题,我把它留给国台办和港澳办的同事去回应。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普遍共识。台方试图戴上  相似文献   

13.
为打造过硬服务技术队伍,更好地服务外交大局,推动外交后勤工作科学发展,外交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和部机关工会于4至5月间联合举办了部机关及驻外机构服务局职工技术比武大赛,5月10日举行闭幕式。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出席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外交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章启月,部办公厅、干部司、行政司、财务司等司局领导参加闭幕式。  相似文献   

14.
正外交部作为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国内各部门完善我国的减灾规划,推动开展减灾救灾国际合作,加强防灾减灾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完善海外救灾领事保护工作,通过"减灾外交",推动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在世界及亚太区域层面的合作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的减灾合作为实施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新春以来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崭露头角的章启月女士 ,是80年代初钱其琛倡议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第18位外交部发言人 ,也是外交部近16年来第3位女发言人。章启月40载人生旅程有四分之一在纽约度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 ,她和父亲章曙都曾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参赞 ,堪称新中国外交史上一桩佳话。也许是偶然的巧合 ,章启月步入外交部新闻发布厅的5个月里 ,她迎来了一个外交“多事之春” :先是日美两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接下来是马其顿违背中马建交公报 ,与台湾建立所谓的“外交关系” ,不久北约以科索…  相似文献   

16.
新词新知     
《时事报告》2012,(7):80-81
蓝厅论坛 “蓝厅论坛”是由外交部创建,由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及公众等参与的中外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旨在为社会各界就中国外交政策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建立新渠道。因其定期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所以被称为“蓝厅论坛”。2012年5月29日,第六届“蓝厅论坛”在“蓝厅”举行,其主题为“上合组织峰会和组织未来发展”。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7.
蓝厅论坛     
《时事报告》2012,(7):80
"蓝厅论坛"是由外交部创建,由政府、企业、学界、媒体及公众等参与的中外各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旨在为社会各界就中国外交政策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建立新渠道。因其定期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所以被称为"蓝厅论坛"。2012年5月29日,第六届"蓝厅论坛"在"蓝厅"举行,其主题为"上合组织峰会和组织未来发展"。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联合主办。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认为:蓝色代表开放、勇气、真诚与和谐。"蓝厅论坛"主要请学术机构、大学及有关省市主办活  相似文献   

18.
60年的外交之路,我想可以用3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形势大变化的关键在于时代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坚持列宁1916年前后在布尔什维克党内提出的看法,即"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960年《红旗》等报刊连续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跟苏联人吵架,吵的问题之一是"时代到底变了没有"。赫鲁晓夫说变了,中国人说没有变。(今天回头来看这些文章,很有意思)列宁的看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我们的国内、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19.
外交部:国务院决定接受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第20届外交大会于2005年6月30日通过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章程修正案》。接受书由你部部长签署,具体手续由你部办理。经修订的《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章程》将同时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20.
唐志君 《理论月刊》2006,39(11):48-50
新国际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及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主题下的国际主义,其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淡化意识形态纷争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对抗,通过参与国际体系、国际机制及区域共同体的构建,在民族利益、自尊与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之间谋求最大限度的安全、合作、共赢。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和平主义传统,倡导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使全球范围的合作与地区层面的共同体构建并举,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并重,自我发展与“睦邻、安邻、富邻”协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