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革 《当代广西》2012,(11):10-13
走进凤山县长洲乡那烘村,一望无际的八角林郁郁葱葱,在阳光下舒展着翠绿的树叶。  相似文献   

2.
党建信息     
陆建绍  黄斌 《当代广西》2012,(21):20-20
凌云县充分发挥农村经济产业带头人、农村种养大户、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在带领群众寻找发展致富路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把能人培养成党员,促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把党员培养成经纪人,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的"双带、双培、双促"工程,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好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全县36个贫困村共完成新种桑园1700亩、育苗中草药材900多万株、新造生态公益林300亩、竹子种植6000亩、新种油茶1200亩、低改油茶5600亩、育苗牛心李30万株。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的生态危机与生态困境,学者们注意从前人的思想中找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药,在此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学者主要从马克思是否有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渊源、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文本挖掘、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从而取得了国内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研究的系列成果,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林建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26-27,34
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出发,指出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生态伦理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治理建设三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勇 《重庆行政》2013,14(3):28-29,120,121
重庆市酉阳县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生态类型多样,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以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家园、夯实生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初显成效.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6%,单位GDP能耗降低3.5%,主要污染物削减超额完成市上下达任务(COD、SO2、NH3-N、NOX减排率分别达1.51%、3.49%、2.27%、2.76%),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91%.  相似文献   

6.
滇云     
《创造》2012,(9):16-16
云南全省陡坡地生态治理启动9月7日,云南全省陡坡地生态治理启动会议在昭通市举行,全省陡坡地生态治理正式启动。省委、省政府决定,2012年至2020年完成陡坡地生态治理1000万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实施400万亩,"十三五"期间实施600万亩。秦光荣书记在批示中指出,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省委、省政府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上林县通过实施绿化造林、改造稀疏林和低产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5912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去年林业总产值达9.5亿元,昔日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2013,(18):31
生态立县,是东兰的首要发展战略。绿色生态作为东兰的立县之本,为东兰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作为石漠化山区的东兰县,因地制宜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重点挑选板栗、八角、油茶、桑蚕、核桃等见效快的经济林果品种进行种植,做到生态建设与增加收入两不误。目前,全县治理石漠化170万亩,种植经济果木林达41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75%,不仅山青水秀生态美,让山区群众享受美好家园,还让山区群众每年因  相似文献   

9.
《当代广西》2008,(13):22-23
藤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70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75%,总面积3945.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78万亩,肉桂、八角、西瓜、粉葛、沙田柚等众多农业名特优产品享誉桂东南,曾获“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百强县”、“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等殊荣。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藤县积极探索本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为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以来,山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抓住全省启动实施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的机遇,全面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2007、2008两年,全县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成片造林17.8万亩,四旁植树250万株,通道绿化285公里,环城绿化0.8万亩,城市绿化20万株,育苗0.4万亩。全县造林绿化步入“快车道”,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为建设绿色山阴、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曾林 《桂海论丛》2018,(3):40-45
基于生态理性之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辩证精神:注重以生态理性来主导生态文明建设,主张用生态理性的整体性驾驭经济理性的片面性,用生态理性的有限性规制经济理性的无限性,用生态理性的公正性统御经济理性的自私性,从而保持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之间必要的张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力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2.
蔡小华 《今日浙江》2005,(18):31-32
在经济发展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庆元县正确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坚持用经济理念保护生态,用生态理念发展经济,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的良性互动。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20万人口。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山区小县,在科学的生态理念指导下,18个自然保护小区星罗棋布,240万亩山林面积、600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100万亩生态公益林绿色遮天。16万亩笋竹两用林遍及全县各个乡镇,4万多亩野生小笋竹、1万多亩优质柑橘、5万多亩锥栗、3000多亩绿化特种树苗及花木园区规…  相似文献   

13.
黄镜天  王访 《当代广西》2011,(16):48-48
地处桂东南六万大山余脉的浦北县,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绿色宝库,全县拥有林业用地面积253.7万亩,森林面积234.4万亩,森林蓄积量55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4.3%。浦北在加快林业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0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12.6亿元,实现了林地增值、山头增绿、国家增税、企业增财、农民增收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14,(7):36-38
近年来,丽水市按照建设“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韦桂元 《传承》2013,(10):12-12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红水河上第一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的天峨县始终立足资源优势,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县域经济永续发展。一、生态立县是天峨的必然选择天峨东邻南丹县,南连凤山、东兰县,西接百色乐业县,北与贵州省罗甸县隔红水河相望,居住着壮、汉、瑶、苗、布依、毛南等1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6.8万人。  相似文献   

16.
4月22日,“2011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在京揭晓,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高票荣获年度焦点人物大奖。 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旨在弘扬生态理念,树立绿色典型,建设生态文明,共建绿色中国。评委会认为,多年来,罗保铭作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者、践行者,视生态为海南的生命,真情投入、真抓实干,用行动写就了精彩的绿色故事。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海南5年新造海防林16万亩,建立了全覆盖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产业支撑。海南的生态环境在全国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这项大奖是对罗保铭为绿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褒奖,更是对海南推动绿色发展实践的肯定和褒扬。  相似文献   

17.
朱玉康 《今日浙江》2008,(24):32-32
10月28日至11月2目,丽水市委、市政府举办了中国·丽水首届国际生态经济博览会。省委书记赵洪祝发来贺信:丽水市举办国际生态经济博览会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希望丽水市以举办国际生态经济博览会为契机,坚持打好“生态牌”,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切实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8.
吴国庆 《政策瞭望》2013,(11):47-49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通过经济政策和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关各方利益关系.对于优化全省环境资源配置,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性.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改善我省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我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起步早、形式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是我国生态补偿和奖惩机制建设实践探索较早、影响较大的省份,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有关政策,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要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将生态文明贯彻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以制度保护生态。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可从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经济制度、经济行为三个维度来设计具体的融入机制:经济体制建构思维的生态化——生态经济观的确立;经济制度的生态化——经济政策、评价与生态价值的融合;经济行为的生态化——多元主体的行动优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广西》2008,(24):F0003-F0003
2003年开始,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实施生态富民小康建设“十百千万”工程。五年来,这一工程已在50多个县(市、区)实施,累计创新集成生态农业模式近20种,形成核心生态技术10多项,发展生态养殖新品种10多个;生态农业模式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213万亩,农民累计增收38.2亿元;建设了生态富民示范村屯1280多个,涌现出恭城红岩屯、浦北福多堂村、天峨云榜村等100多个高标准的重点示范村屯,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